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语文成绩全凭“运气”吗? 不是! 想学好语文的话, 从小学就要注意

从小学到大学,语文成绩一直第一的人告诉你,绝对不是凭运气。

语文学习,绝对是讲究方法的。

我听过很多家长说过一句话:为什么明明是我们的母语,但是孩子还是考不好呢?

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方法”。语文的考试,其实很具有逻辑性。这个逻辑性,并非是感性的,而是非常理性的。

我举例子来说明。

在我读小学1到6年级的时候,其实语文在我的印象中,花费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我的成绩虽然不错,在全校前几名。有的时候,还能考一个第一名。但是,我并没有感觉是因为语文起到的作用。相反,我会下功夫学数学。如果数学能保证满分的话,那第一肯定跑不了。所以,在小学1到6年级,我的语文学习基本就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看各类童话、故事书。

等到初中的时候,特别是在初二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语文的学习需要下功夫了。这个时候,小学读的那些书就起到了作用了。在写作文或者开放式答题的时候,很明显有这个积累过程的话,答题就能抓住要点。而且,中考的压力其实挺大的。我记得,我们那时候中考都要住校了,早上和晚上都还要上自习课。早上和晚上,还有老师来盯着,我们可以问老师问题,老师也会给我们讲几套卷子。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看课外书,全靠小学阶段的积累。

到了高中的时候,寒暑假就要利用起来。因为,这个时候的课本上出现了很多自己小学和初中没有听过、见过的作者。所以,就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另外,学校也有图书馆。所以,我们都是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我们学校管理还比较严格,像郭敬明的小说就没有。说来惭愧,我是在大学的时候看完了郭敬明的小说。哈哈~~学校的书籍,都是围绕课本来的。只看书,也不见得会得高分。

我在寒暑假的时候,看了四大名著、四书五经、《菜根谭》等。在高中测试的时候,月考成绩大概是110分左右,很少能上120分。我觉得,其中有一个优势,就是积累的多。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很有创意。但是,很少能上120分,就是因为在答阅读理解的时候,细节抠的不到位。后来在高三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专门针对我的试卷做了一次扣分说明。自此之后,我的语文成绩提高了10~15分,能稳定在120分左右,最高的一次考了130多分。有一次基础题考试,我就错了一个。后来,老师判卷发现,我的答案是对的。也就是说,那一次基础考试,我得了满分。

到了大学,学的是《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个啥。印象中,老师最常让做的就是背诵和翻译。在翻译的时候,高中就是要求字词准确。但是,在大学的翻译就不一样了,大学的翻译要有意境、有水平、有追求。所以,这个时候的眼界要开阔一些。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句,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一个愿景。

结合我的例子,我替你总结一下语文学习的方法吧。

1、阅读。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阅读。这个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你积累的这些东西,可以帮你应付很多场景和意外。

在阅读的时候,选择图书可以参考教育部发的书单或者《百年百部经典名著》之类的。总之,这些有名气,都可以读。

2、答题技巧。

语文学习阶段不同的话,卷面考核的题目类型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答题技巧上也是不一样的。像小学阶段,记忆的部分比较多。而且,是偏向于不同的记忆方式。它在考试的时候,不是说你记住了就一定满分。它在考试的时候,还会通过混淆,比如相似的、相近的,来干扰你,让你找到正确的。这样的考试,是为了验证你到底记得牢固不牢固。关于记忆方式,到了中学干扰得更厉害。所以,有很多同学都会觉得自己粗心。其实,他是没有真正记住。真正的记住,要理解、要明白、要懂。

到了初中的时候,其实作文是一个重头戏。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发生的问题就是扣题扣不准,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打草稿、列提纲。而且,要反复自己验证。不然的话,就容易跑题。

高中的话,阅读理解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在答题的时候,我们老师给分享的方法是看这道题多少分。然后把这道题分拆出来,看看是怎么给分的。比如,一道阅读理解的分数是6分。那就要看,为什么设置6分,一般是2+2+2,不会是3+3。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就要写三点,不要写两点。有的时候,比较简单,可能是1+1+4。所以,原文是可以抄下来的。

3、背诵。

语文一定要背诵,可以提前背。这些背诵的东西,要比计算一道数学题难。很多人都喜欢做数学题,也不喜欢背诵。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背诵很难。其实,这也是语文的难点所在。

背诵,有很多的好处。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锻炼大脑,更能加深学习。密歇根大学的教授说:当一个人在一方面成长的时候,他的其他方面也会成长。因为,人是一个个体。

所以,再难也要背。

以上是我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的一些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去做的话,我感觉考中等偏上是没有问题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