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全班倒数都能考90多分, 家长慌不慌?

图/图虫创意

文/俞杨

以考试分数论成败,被视为减负难的根源。

为了把分数搞上去,孩子加班加点地学,家长报更多的培训班,竞争从起跑线就开始内卷。

考试难度与分数有一定相关性,题目过难、太偏、超进度,势必又加重考高分的负担。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发布文件,提出降低考试的难度。比如小学,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若卷面分值是100分,那么平均分不低于95分。

这一细则引发社会热议,也令家长群体表示担忧。不少家长质问,平时考试简单,中高考竞争不减,这是要“开盲盒”式升学?

拉低难度

今年的暑假,是第一个没有校外培训的暑假,金秋开学季,正式迎来校内减负。

开学前夕,针对“双减”推进工作,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

文件针对制造考试压力的三大症结给出答案。首先,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其次,严格控制考试难度;再者,合理运用考试结果。

在严格控制考试难度方面,教育部要求规范考试内容,不得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规范考试命题管理,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

当前,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必须予以纠正。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双减”意见,确定北京、上海、成都等9个城市为“双减”工作试点城市。

9月27日,成都版“双减”方案印发,指出考试难度应基于课程标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减少死记硬背考题,不出偏怪考题。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发布文件,对小学、初中阶段的考试等方面做出进一步要求。

文件指出,要切实降低考试难度。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于0.95(即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初中不低于0.85

所谓难度系数,是衡量考试难度的标准,系数在0-1之间。系数越高,题目越简单。

难度系数的作用是分配区分度。一般情况下,难度系数在0.65-0.7,区分度最为平均。难度系数太高会导致高分积压,太低会导致低分积压。

调高难度系数,这下学生们都有机会考高分了。面对四川的减负大招,网友们却直接吵翻。#四川要求小学考试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开盲盒”式升学的担忧,尤其引发共鸣。平时考试简单,升学竞争怎么办?有网友称,不想以后孩子会问:考了95分为什么读不到高中?

高分通胀

试图通过降低考试难度来减负,未必就能如愿。

高分扎堆,会形成通胀现象,甚至当前中高考也难免。2020年北京中考570分以上的考生数创了纪录,超过1000余人。上海中考数学成绩在136分以上的达到3.78万人,逼近考生的一半。

考试难度降低,分数提高,录取分数线也高。以往300分可以上高中,现在500分才行。以前650分可进重点高中,现在700分都够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指出,近十余年来,中高考命题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近年受疫情、减负等外界因素影响,总体难度是下降的。简单从分数看,不少省市明显出现了高分通胀现象。

陈志文认为,考试难度与负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负担其实只与你考试的期望值相关联。再简单的考试,想考第一都是比较难的。

事实上,未来学生参加中考、高考,就不是按分数录取,而是按排名。考试分数带来的负担,准确点说是考试名次带来的。

无论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减轻考试负担,最后还是要面临中考。中考依据考试名次选拔录取,6:4的普职分流已然成为当下的群体性焦虑。

考试难度降低,高分段考生聚集,区分度弱化。分数拉不开差距其实更让人焦虑,毕竟升学还得靠名次决胜负。负担不见减,内卷又加剧。

很多人担心,考试难度水平化后,要保证名次不落后,不被拉开差距,就得保证不丢分。大家都会的题,就看谁更谨慎不出错了。

这样的升学考试,占优势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多数是最擅长刷题的学生。分数越高,区分度越低,选拔人才的效率也大为降低。

在高分通胀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名牌大学都不得不放弃依赖高考分数的选拔,2020年成为36所重点高校推行“强基计划”专项录取的元年。

学习本就是一门刻苦的差事,不认真学习,知识不会从天而降。考试减负的目的,并不希望拉低学生的思维能力。

选拔改革

中高考的本质是选拔,选拔势必要分出高下。

降低考试难度,并未碰触改革的本质。要切实降低学生负担,还得回到推进中高考改革上来。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指出,说到底,还是高考制度没有改,本来是最后一关的高考压力,却层层传递到了小学乃至幼儿园。如何让高考选拔制度更科学,让社会用人体系更合理,才是解放孩子最根本的关键

表面上看,孩子的负担是因为考试多考试难。往深处想,学校安排那么多考试设置那么难的题,还是因为考虑到中高考竞争压力大。

中高考竞争,根源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高中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大学有“双一流”与双非之分。这种区别,在就业上很快就体现出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指出,半个多世纪的“减负”改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重点学校的存在,以及由此带来的择校问题,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简单地取消重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较为切实可行的合理路径,应当是改“办重点”为“办特色”,将培养科技拔尖人才与培养高级工匠等都同样视为办学特色,在特色中逐步消解重点

在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在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道路上,学生、家长就怕矫枉过正,要么考试负担很重,要么考试容易到心里没底。

有人比喻道,阳光普照就没意思了,无法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不知道海水什么时候会退潮,总怀疑自己的孩子在裸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