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了,有些学校甚至上课都能用平板来查阅资料了。但是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学生们始终离不开书本上的教导。
提到书本的话,就离不开学生们上学必备的“精神食粮”教材。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自己上学时用的教材?是被哪一个章节所吸引,还是为几张精美的插图所如痴如醉。
但听学生们普遍反映,教材里面的人物图好像都很“丑”,有些简直不堪入目。
尤其对一些花痴的女同学来说,想在教材里看一张帅哥的图片,怎么就那么难吗?
但事实上这是教材编写者有意为之的,怕的就是有些学生们犯了花痴,然后就不好好听课学习了。
因此,教材里的插图,尤其是人物插图,实际上是有很多“水分”的。
书里书外差距有多大呢?让人大跌眼镜
教材里的人物插图和真实人物的差距究竟能有多大呢?
现在有一个词叫“小鲜肉”,但现在小鲜肉的“颜值”主要靠的是化妆品敷出来的,不像过去那种“小鲜肉”,完全是纯自然的。
比如历史书上,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同时也是白话文运动的推广者胡适先生,很多人在历史教材上看到的胡适都是他中年以后的样子。
但实际上胡适年轻的时候,那是名副其实的“小鲜肉”一枚,那被封印的颜值,真的让教科书给毁“残废”了。
教材编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好好读书,不要整天比教材里面的人物谁帅,以免犯“花痴”。
还有化学课本上出现的拉瓦锡,作为近代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推翻了“燃素说”,让氧化学说从此在化学界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家应该熟悉拉瓦锡有一张拿着羽毛笔,看似在思考化学问题,但这张图片实际上是被P过的,很多学生直到毕业之后才知道,拉瓦锡当时根本就没有思考化学问题,而是在看他旁边的一名美女。
这样的图,当然不能让学生看到了,毕竟“学生不宜”嘛!所以,真相往往能令人大跌眼镜。
成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好好的帅哥熬成了大叔
其实教材的编写者们在编教材的时候,选人物图片,那是相当不易的,因为得精挑细选,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和疏漏。
否则真的某一张图片把学生的思绪都给弄到爪哇国去了,那这图不就选失败了吗?
尤其是很多学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教材上的名人真的很不容易,看来成名是要付出代价的,要不然好好的帅哥就都熬成了大叔了。
像学生们熟知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他的图片应该在历史书和英语书中都出现过,作为二战中的关键先生,历史不讲丘吉尔是没有道理的;
而丘吉尔的英文演讲也是世界闻名的,英语课也是需要学的。
但是很多人看到的丘吉尔都是一脸怒容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掐着腰,恶狠狠的看向镜头;
实际上丘吉尔年轻的时候也是很帅气的“小鲜肉”,但他老了之后,由于沉迷雪茄和香槟,又不怎么运动,所以就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了。
而那张图片也很有纪念意义,因为当时照相师拿走了他的雪茄,愤怒的丘吉尔做出了这个表情,被照相师完美的记录了下来,并在中小学课本中广为流传。
还有研究出量子力学的普朗克,年轻时也是非常帅气的,但自从研究物理之后,整个人就“憔悴”了。
尤其人到中年以后,发际线严重后移,有时甚至都炸毛了,因此有学生调侃:“学物理是要付出代价的。”
教科书插图的真实用意
为什么教科书上一定要有插图呢?因为作为孩子来讲,图文并茂的教科书才是最适合孩子阅读习惯的教科书。如果教材一张图都没有的话,满满的全是字,估计小孩也没有兴趣读下去。
如果有了插图,学生可能顺着精美的插图,然后饶有趣味地读着插图旁边的文字,所以插图的真实用意就是让学生能更加有趣味地阅读教材的文字。
不仅学生是这样,就连成年人也是如此,如果一本书一张图都没有,干巴巴的都是字,很多人也不爱看,但有了图之后,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阅读疲劳,因此插图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
尤其是小学生,因为小学处于形象思维记忆的阶段,能让他们产生深刻印象的,一定不是课文里的字,而是教材里精美的插图。
可能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教材里的几张插图,从此就爱上语文课了,因此插图在教材中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
当图片成为考点了,学生们还爱看图片吗?
不过许多学生喜欢看教材的插图,主要是因为考试不考插图。
学生就是这样,只要考试不考的内容,就是他们最喜欢的内容。但是当有一天图片成为考点了,学生们还爱看图片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些地区的中考历史是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记忆和掌握程度的。
比如,初中历史的经典难题“读图说史”,这道题不知道难倒了多少中考的英雄好汉,因为很多人只知道死记知识点,有的时候,也不仔细看书里的图片。
有的时候,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图能弄混,路易十六上断头台的图和查理一世上断头台的图也能弄混。
当然编书的坏就坏在这儿了,英国和法国的革命,都有流血牺牲,还都死了国王,所以他就爱把这种图给学生弄混淆了,因为如果不仔细去看的话,这两张图真的很容易弄混。
看来不看图片还不行了,否则考试拿不到分啊!
今日话题:对于教科书中的插图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