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双减"后,这个班上的学生们回家玩出"新花样"!

晚上8点,毕节市实验学校三年级七班班主任唐嫣忙得不亦乐乎,唐老师手机里的“水墨丹青”“阅读风采”“酷乐之家”“劳动小达人”等,近十多个兴趣小组微信群,消息互动热火朝天。学生们争相把完成的作品发到群里,有舞蹈基本功、语音读书和美食记录等,消息互动频频。

记者了解到,班级上的兴趣小组是学生自愿组建、自行管理,依托微信平台创建的兴趣爱好团体。各小组成员利用晚上、周末的闲暇时间,完成每日的任务打卡,由管理员负责做统计,每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成员给予奖励。兴趣小组含有文学、书画、艺体、劳动、音乐和手工等多个种类,学生参与人数6至30人不等。“当时,语文书上有一个给兴趣小组取名的活动,学生想了各种名字,特别有创意。我发现学生们兴趣爱好挺广泛的,我就想,何不鼓励学生们落实起来。”毕节市实验学校三年级七班班主任唐嫣说。

课堂的教学灵感得到学生们积极响应,凭着一门热劲,学生回家,在家长配合下,将组建的微信群二维码发送到班级群里,凡是感兴趣或想有所提高的学生就可识别二维码进群。目前,小组微信群由创建学生或家长负责管理。

父母成了“家中摄影师”,看着孩子们进步,家长们也忙得乐呵,他们帮孩子拍照记录后,发送到小组群里进行打卡。学生们表示,自新学期开展课后服务以来,作业基本能在学校里完成,回到家以后,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感觉生活比以前更丰富充实。

“兴趣小组”管理方法多种多样,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阅读风采”兴趣小组的管理者不定期会组织小组成员开视频会议在线上交流工作情况,发表看法,进行学习探讨。即使周末学生们在家制作阅读手抄报时,小组成员间也会打开视频以示监督。

兴趣小组的出现,不仅充实丰富学生回家后的时光,还关注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调动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把时间还给孩子的同时,让孩子的时间更富具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