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课标语文”问世以来,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就成为了许多学校语文组教师们关注的重点。在“新课标”面世之初,一些重点类的高中学校里面,甚至有教师拿出过罗列了数百本中外名著的课外书单,希望学生们能够充分地利用起他们的课余时间,以海量的阅读来补充有关方面的知识储备。
在这种“挤海绵式”的充分学习下,不少高中学子的语文高考成绩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随着“新课标语文”对学生成绩提升方面形成的优势,“新课标语文”的影响力也渐渐从高中学校向下蔓延,逐渐有了覆盖整个中小学的趋势。
不久前,就有家长发现,自家小孩的语文课本上,主要的学习内容竟然不是拼读学习,而是以生字词为重点的读写学习。要知道,这位家长的孩子可还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而非五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啊。
面对着这种情况,该家长称,自己在发现了这一情况之后,立刻对孩子的拼读能力进行了检查。而这位家长的检查结果也是令人吃惊,因为在检查结果之中,这位家长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拼音读写方面的能力只能算是勉强及格。
连拼音都没有学好,就急不可待地去学习生字词,难道不是在“拔苗助长”吗?
对于这个结果,这位家长立刻就表达出了他的担忧:“孩子没有学好拼音就去学习字词,会不会对孩子今后的在语文方面的发展有所影响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拼音作为汉字学习最基础、最稳定的方法。学不好拼音,就意味着这名学生将来一定会在汉字的学习方面拥有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阻力。一个处理不好,甚至有可能导致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其重要性想来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之所以说语文学不好的孩子很有可能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则是因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之中,语文的占比非常之大。
要知道语文的学习可不仅仅就是指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因为除了英语这门课程之外,无论是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要进行学习的“物理化”,还是学生们从小就要接触到的“史地政”,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
而且,就算是英语学得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从小就能看懂全英文的书籍吧?搞清楚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而言究竟有多么重要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小学生不学拼音学汉字的事情。
前面咱们也说过了,拼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究竟有多大。从这一点上面看来,小学生学不好拼音的事情还真就不是一件小事。那么又是为什么,这小学生不学拼音的事情会和咱们的“新课标”之间产生联系呢?
“新课标语文”作为面向高中学生形成的新型语文学习标准,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对通过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学生进行更高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素质建设的语文课程。对应地,在进行以上这些方面的教育时,对于学生正常科目的内容自然就会出现相应地减少了。
从“新课标语文”的创立目标来看,不管是出发点还是应用方式都是非常好的。只不过在大多数的教师手中,“新课标语文”似乎已经脱离了它原本的含义,变成了一种增加学生阅读量的教学方式。
在许多经历过“新课标语文”教学“摧残”的学生眼中,“新课标语文”的学习量确实有了不少的减幅,但是随着而来的,却是“五湖四海”式的课外阅读书籍和混杂着各色形态的阅读试题。
在这种“饱和式”的“狂轰乱炸”之下,学生们的高考语文成绩怎么可能没有提高呢?更何况在语文考试中,单单一篇作文的分数就有六十分。在高中三年里面经过了无数课外读物填充的学生们就算是东拼西凑,也能够凑出一篇文笔不错的文章出来。而只要作文能够拿到高分,语文成绩拉开其他人一截就自然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虽然高中课本中的学习内容减少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习内容会就此移出教学。从学生的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中学生语文课本中被移除的内容,基本上都被添加到了初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而原本属于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渐渐地被移动到了小学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标语文内容的出现,实际上不仅没有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可是时间和学习阶段就只有这么多,在课程内容有增加的情况下,编纂教材的人就只能把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精简和压缩。这也是为什么,原本应该处于拼音学习阶段的小学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会出现所谓的“拔苗助长”的情况的原因。
通过对现在和以前的课本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在现在的课本之中,原本学习时长为一个学期的拼音学习已经被压缩到了不足三个月的时间。
这种学习时长的压缩对于初高中的学生们来说,其实不算什么。毕竟到了这个时候,大部分的中学生们已经能够对学习产生正确的认知,知道了他们是为什么而学习。但是对于正在读小学的学生们来说,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这种压缩就不见得会是一件好事情了。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们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对拼音掌握薄弱之后,会认为当今的教学模式在“拔苗助长”的原因了。
小学语文出现怪象,低年级教材过于“揠苗助长”,学生苦不堪言
小学语文“揠苗助长”,低年级语文教材怪象丛生,家长学生很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