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外出听课,我是有一定抵触心理的。一方面是因为每次听课都是要评课的,我是个眼高手低之人,评课的时候难免会得罪人,一旦对方来一句“你行的话你来上”,我就很尴尬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四个轱辘的车子,倘若要去路途比较远的地方听课相当不方便。同时,让我一个中级职称还没评上的山旮旯老师去评那些正在争取副高职称之名师的课,我的心情肯定是比较复杂的。
早上,我再一次被学校派出去听课,去其他乡镇去听两节区级公开课,两节课有点类似于某个课题组成员搞出来的示范课,其主题都是“群文阅读”。看到“群文阅读”这四个字,有些人可能一脸懵逼:啥叫群文阅读?为何语文课还有这么怪的公开课?课后研讨开始的时候,当台上的“总舵主”点名让我第一个评课的时候,我一下子懵了:难道不是从各个学区的教研员“打通关”开始评课吗?像我这样的“杂鱼”成为第一个评课之人,有点受宠若惊,这次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于是,仓促之下评了两三句应酬一下了事,因为我知道,当时快放学了,如果我一个人讲到放学,估计其他老师会用目光直接瞪死我。
所谓的群文阅读课,就是最近几年刚刚盛行的一种新型的语文授课方式:一节课时间之内为了某个教学目标教好几篇文章,以其中一篇文章的讲解带动学生理解其他几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早上的两节群文阅读课,第一节是我师范时期的同学老张所上的《遇见小古文,走进智慧儿童》,授课覆盖的文章挺多的,有《王戎不取道旁李》和《元方答客》,也有《王戎观虎》和《谢道韫咏雪》。
据第一位开课的老师介绍,她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备课,又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去制作课件,所以在开课准备方面是比较仓促的。虽然准备得比较仓促,但这位老师开课的质量还真的相当不错: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给学生“戴高帽”的手段相当高明,“先扬后抑”的纠偏方式独树一帜,说到点子上的正面鼓励让学生流连忘返。这样的老师,在我看来其实是很容易成为名师的。
第二节课是一位年轻女教师所上的《遇见神话故事》,覆盖的文章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和《嫦娥奔月》这三篇神话故事。可能是因为太过紧张的缘故,第二位老师所板书的内容都是事先在磁力贴上写好之后再把相关板书的内容贴上去,而她自己亲自在黑板上板书的三个字居然写错了一个字,甚至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出现错误她也没能及时起到“语言医生”的作用。更让我纳闷的是,这位新教师在群文阅读的选题方面是选了几篇看起来像混搭在一起的神话故事,至于她要表达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我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问题来了:老师应该怎样教好小学语文公开课中的群文阅读?我个人认为,要上好这种难度比较大的语文公开课,老师课前精心选题是基础,课堂上让学生共情、引发学生的共鸣是关键。
对于语文教学,虽然我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不高,但我对各种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有相当浓厚的兴趣。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一本语文教学杂志上看过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上的一节关于群文阅读的公开课,那节课的主题大概叫“孤独的李白”,群文阅读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独坐敬亭山》,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进酒》、《月下独酌》、《静夜思》之类的一大堆李白本人所写的古诗。
在选题方面,窦桂梅老师选的都是李白这位诗仙的经典名篇;在确定的主题上,窦老师选择的是李白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在感情基调的把控上,窦老师让学生在反复吟诵李白的相关诗句中深切感受到李白一生的孤独和寂寞。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朗诵中仿佛个个化身诗仙李白,共情着李白的孤独,体会着李白的寂寞,感受着李白的无奈,倾听着李白的叹息。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古诗文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学生的骨髓,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血脉。因为孤独,所以李白的文章浪漫而略带淡淡的忧伤;因为孤独,才有了“李白一斗诗百篇”的才华横溢;因为孤独,烂醉如泥、怀才不遇的李白名垂千古。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豪放不羁的笔触,如同一杯历久弥香的佳酿,在窦老师的课堂上弥漫着让人心醉的芬芳。而窦桂梅老师的这节课之所以如此精彩,除了和学生产生强烈到极致的共情之外,还归功于她在选题方面的“专一”:诗人必须是同一个,那就是李白;主题必须是同一个,那就是孤独。怎样在课堂上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李白的孤独,这就非常考验老师驾驭课堂、营造诗意课堂氛围的能力。
如果我真的在评课的时候说这么多内容,估计其他老师一定会对我翻白眼,所以今天上午评课的内容就写在这篇文章中吧!而能把这篇文章看完的,十有八九是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同行的语文老师们,你们觉得群文阅读的语文公开课应该怎么上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