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提到“人才”两字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是身边精通科研技术的人员,还是拥有渊博学识的文人,或者是在某些行业领域有特别才华的大人物。其实,无论这些人才身处何处,他们所做出的奉献,以及在对国家的建设上,定然是有不小功劳的,我们在佩服之余,也暗暗把他们定为想成为的目标,更期盼着这些人才可以做出更多壮举,实现更多美好愿景。
名校学子道出国内“人才流失”真相,原因与现实有很大联系
其实,不单单是国家,各个城市和地区都对人才有非常大的需求,人才的到来,有助于城市和地区的建设,从长远来看,人才也是推进发展的必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地区都会针对人才的到来出台一些利好政策,特别是一线城市,会提供许多到位的服务。
这些年来,我们总能听到“人才流失”的相关新闻报道,而这样的情况,在以前和现在也有不同的表现。以前,这类情况多发生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城市和地区,人们在看到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后,就更加积极地往大城市的方向走,导致原本的地区有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
放到现在,“人才流失”的范围扩大了许多,不再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从国内直接跨越到国外,这种现象引起的原因,多半是因为体验到了国内没有的新奇事物,觉得外面更好。
往国外发展的人在稳定了一段时间内,会直接把国籍更改,而这样的现象,也多发生在大学生行列,为了寻求到更合适的发展道路,他们往往会申请去国外的名牌大学就读,在毕业之后也很少会有回来的。
二零一零年的时候,这样的现象才有了减少,但依旧会继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态呢?其实隐藏着这些现实原因。
凭借着数学方面的才能,来自著名高校北京大学的徐晨阳,被人称作是一个人才。
相比于其他科目的成绩,数学是徐晨阳最拿手的,在高中毕业后,徐晨阳在北大学习,而后在研究生毕业后,他还继续在国外的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多年的深刻钻研,让他成为了一名数学方面的人才。
在外学习之时,徐晨阳表示,因为国外环境与国内环境的明显不同,他很难适应国外的环境,因此,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回来了,并在北京大学成为了一名老师。
可是,在从教六年之后,徐晨阳却重新出国工作了,这样的决定让大家觉得很困惑。难道之前的差异只是一个说辞?在听完这几句话后,你也许就明白了。
徐晨阳的这几句话,道出了对学术的失望和无奈,甚至还夹杂着辛酸,这三句话的大体意思为:国内的学术造假现象严重,而且在钻研学术方面过于急迫,还有“论资排辈”的错误观念。结合一下当下的现实,其实不无道理。
先看看第一句,关于“学术造假”的问题。提起这方面的事例,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翟博士对“知网”的无知,使得其学术论文被网友质疑并发现问题,而后的真相也让他“跌下神探”,不但粉丝失望,还遭到众人的唾弃,而在现实生活中,像“翟博士”这样的人可能还不少。
再来看看第二句,关于“学术方面的过于急迫”,甚至是浮躁,也许接触这一行业的人会更有体会,在浮躁社会的当下,追求物欲竟也和学术混同在一起,让人愤恨的是,这些毫无质量的学术文章,却总能轻易被“捧上台面”,认真踏实的人却总是被埋没。
最后一句的“论资排辈”,想必不单单在这一行业了,这样的坏习惯始终存在于某些地方的角角落落,让人非常的厌恶。虽说尊敬长辈是一直以来的传统,但放到追求创新的学术界似乎行不通,要想有更多的帮助和人才的加入,势必要有新的改变。
虽说现在的“人才流动”现象没那么严重了,但还是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执着地去外面学习或者留在国外发展。
还有一个原因,是和“人才流动”相对的“人才过剩”,就像网上曾经公开过的一则编制录用,有将近一半的岗位人员是毕业于清北等知名大学的,倘若国内可以提供更多属于人才的岗位,为何还要辛苦往外走呢?
总结:无论如何,他人也没有权利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学生们遵照自己的内心,寻求到最合适的发展就行,不必太在意,也不必太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