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悄然兴起的“劝退学”, 正在让绝大多数专业, 都成了劝退学科

考研结束后的这几天,各种数据都统计出来了。

和往年一样,规模还是一如既往地大,难度还是一如既往地高,增长速度还是一如既往地快。

当然了,虽然今年的数据几乎都在预期之内,但还是有一个小项引起了我的注意:考研的转专业比例。

由于得到的数据暂时还没被权威媒体证实,我们姑且先来看下2020年的统计数据。

在2020年的341万考生中, 有22%的考生选择了跟本科阶段完全不相关的新方向。

如果拿这个比例套在今年的考研大军中,那这“提桶跑路”的人数几乎就是100万。

可以理解的是,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几乎每个人都因为各种理由羡慕过别人的专业。

甚至都感觉自己眼里的本行,看上去都还不如“生化环材”。

但是在考研时转专业,就一定是像看上去那么天蓝草绿吗?我看未必。

因为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这些年都在悄然被“劝退学”袭扰着,到了如今,几乎每个大学里的专业,都在“实名劝退”。

“劝退”排行的前列,居然不是生化环材

在网上,大伙只要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各种“最想劝退的专业”排名。

作为材料狗,我一直以为劝退排行的前三位,无论如何都跳不出“四大天坑”的圈儿。

但实际上,生化环材连前两名都没进得了,在“榜一大哥”位置上遥遥领先的,是会计专业,其次是医学大类。

就连金融、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排名都比“传统意义上”的天坑专业要高。

看到这你才会发现,原来人的悲喜,可能有时候也是相通的。

当然了,在这种投票中,一般都是“嗓门大”的占优势,所以像会计这种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的专业,自然会人多力量大。

但无论如何都说明了几乎每一个专业,都有着不同类型满满的槽点。

比如经济类专业吧,在15年前,它们那可是真的炙手可热。

由于赶上了经济飞速发展的风口,所以当时想进银行的话,还不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做外贸的话,英语也只需要四级。

但我们的发展太快了,而行业的饱和速度也太快了,当上一届金融人已经扬名立万了之后,已经没有那么多坑留给后来者了。

再比如说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这在过去,也是“考上了一只脚就穿上了皮鞋”的专业。

当年这种跳跃式的升迁,背后实际上依托的是城镇化、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中端制造业的欣欣向荣。

但还是那句话,我们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行业的周期也相应地变短了。

所以这些年的土木和机械,也正在被称为“新天坑”,有的时候,还要跳出来跟生化环材掰掰手腕。

那么有没有弱周期的行业,可以让大学专业不那么劝退?

也有,比如生化环材的科研方向,和律师医生的专业极化。

但这里面也有个问题,就是生化环材之类的理工科专业,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扩招的速度都是名列前茅。

虽然这和我们大力发展基础学科,为科研事业培养更多后备人才的初衷一致,但做研究它终归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不了那么多人。

所以这就出现了“考研的人很多,但科研的人不多”,这种肉眼可见的供大于求。

律师和医生等专业服务类行业也是一样,因为这一行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阅历的积累。

所以它无论如何也达不上当前热门的专业,那种知识回报“立等可取”的状态。

但热门专业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

计算机类的,常年调侃自己头发少,属猫头鹰;电子科学类的,又觉得出成果难,培养周期长。

反正几乎每一个专业都在劝退,而网络上兴起的“劝退学”,也在把这一印象强化到了几乎每一位大学生的意识里。

万物皆劝退,但你应该更进一步

坦率地说,虽然我是天坑专业的毕业生,但我并不反感大学专业里的各种劝退。

因为“劝退”不是“逼退”,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是在让不适合一个行业的人,尽早地再次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

这其实是件好事。

因为劝退的结果,不仅让热爱专业的人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也让填报志愿时随心所欲的人,真正地正视了自己的需求。

所以“劝退学”并不完全是在帮高考和考研的同学避坑,说到底,它是一种良性的平衡。

至少,不至于让人学着学着就崩了…

这种资源再分配的好处在哪呢。

其实还是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它淡化了专业和行业的周期性,让人对未来抱有持久的热情。

这其实对考生来说是一种保护,因为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追涨杀跌”式的操作是哪年都有。

但是在行业周期的大背景下,不少人以为的追高,最后都成了套牢;而一些人认为的抄底,实际上也是抄在了半山腰。

这样下去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是毕业即改行,要么是用考研来“补仓”。

所以“劝退学”的本质并不是劝退大学生,而是在告诉大伙“没有差专业,只有差的人”。

虽然从收益上来说,这和如今一夜暴富的鸡汤相差太远,但它会让大家褪去急功近利的浮躁,仍然还会选择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而机会,也只会留给有准备的普通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