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45年前一鸣惊人的刘学红, 成首位“女状元”后, 坚守新闻岗位30年

古有金榜题名,今有高考大捷,从古代到现在,考试就成了每个人“鲤鱼跃龙门”,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的途径。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高考制度,为国家挑选了许多国之栋梁。

刘学红,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之后从事新闻工作,曾任中国青年报学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导刊主编,电脑网络主任等等职务,后期还创办了“教育导刊”、“电脑大屏幕”等周刊及专栏。

刘学红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铁道兵,这也注定着她的生活一直是流动的,因为铁路修到哪里,刘学红的家就搬到哪里。因此,刘学红的学校也是经常变化,甚至一年换一所学校。

据刘学红回忆她小学的时光,几乎没有小学同学的概念,因为搬家的缘故,有些同学刚认识,她便又要再次搬家。

好在频繁地更换学校并没有影响到刘学红的成绩,刘学红一直都勤奋好学,她的成绩在小学时期也始终非常出色,每每邻居看见她,总会夸赞她聪明好学。

1967年,北京计划修建地铁,刘学红一家跟着回了北京。

在北京,他们一家人住在大学校园里,里面有许多的大学生,还有一些友好国家的留学生,她很羡慕这些大学生,总幻想着有朝一日也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可是当时因为一些大环境的原因,刘学红需要到农村锻炼个人的品质,就这样,刘学红顺利地上完中学之后,毫无悬念的去了与中学学校对口的一个县进行锻炼。

虽然刘学红在读中学期间成绩也非常优异,即便她一直名列前茅、满腹才学,也只能悄悄地把学习这件事暂时放在心底。

临到刘学红毕业那一年,她响应号召,准备到北京密云县的一个林业队插队。在她出发时,刘学红的行李中除了必要的换洗衣服外,还带了几本青年自学丛书。

在离校之前,她心中早已有了计划:努力工作两年,争取得到一个回城的机会。

可是在她去了农村之后,她的心态又慢慢的有了变化,后来她得知得到一个回城工作的程序是多么的繁琐之后,心里就满是失落了,因为刘学红根本就适应不了所在的地方,她愈发的沮丧,不再想上学的事情,更没有了回城工作的一腔热血。

就在她心灰意冷的之时,一个消息从她的耳边袭来,将她从阴霾当中拉了回来。

1976年年底,刘学红所在的生产队意外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大学生的推荐名额,最关键的是,其招录的专业正好是刘学红最喜欢的低温物理专业。

在刘学红中学的时候,她对物理的兴趣是非常的浓厚的,还是她们班的物理课代表,每次物理考试,刘学红基本都是第一名,同学们很羡慕她的成绩,老师也为刘学红感到由衷的欣慰。

可是这次,眼看这个名额就在眼前,可是不幸的是,这个名额最后落在了另一个人身上,这件事对刘学红的刺激无疑是巨大的,因为和那个女孩相比,她们的年龄也很相仿,知识水平并不比她差,可是刘学红却得不到这个机会。

刘学红后来回忆说,正是这因为这件事,并没有使她彻底的灰心丧气,反而她的上大学梦又被从新的激发出来,从这事以后,她更加用功的读书,盼望着有那么一天,她能通过自己的知识、自己的努力考上心中的大学。

1977的夏天,正在地里挥汗如雨的刘学红突然听见大队的广播里喊来一则消息:国家恢复高考了,且第一年的高考就定在了当年的12月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学的机会再次来临,所有人激动不已,刘学红所在的队伍里所有上过中学的无一例外全都报考了。

激动的报考之后,紧张的复习也就随之开始了,虽然恢复了高考,但刘学红和其他人白天还是需要照常上工,只有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才能挑灯夜读。

刘学红从得知消息到考试那天,只有短短的50多天的复习时间,4场考试,5门课程,她深知以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复习完,本来计划想考理科的刘学红,无奈只能弃理从文,因为这个时候与理科相比,刘学红此时对“史地”的把握更大一些。

因为时间比较短,复习的资料不够,刘学红只能尽可能抓重点知识,多听广播、多看报纸。

刘学红一行人夜以继日地学习着,时间过得很快,距离考试还剩下半个月的时间,于是参加高考的学生一起向大队请假,准备回家复习,做最后的冲刺。

或许高考中断时间太长了,当刘学红回到家里以后,她发现当时周围的复习氛围没有那么强烈。

她在家里的时候,那些没打算参加高考的小伙伴经常来找她聊天,一次两次还好,可是三番五次地来,势必会影响到刘学红,母亲为了能让她安心复习,不受太多干扰,干脆把她锁在了屋里。

这次考试,刘学红没有十足的把握,当时的她,甚至连考试大纲都不是十分清楚,于是,这波想要参加高考的人,只能四处奔走,去借阅各种复习资料,尽可能的通过这种互通有无的方式来多掌握一些知识。

在这种状况下,刘学红的母亲四处打听,终于通过同事给女儿找到了一些以前高考考过的试卷,但这些试卷在别人眼中同样视若珍宝,几经思虑之下,刘雪红的母亲决定,让女儿去往同事家里,和她的女儿一起做试卷。

可是只掌握这些还远远不够,刘学红的一位邻居小伙伴给她献上了一份“大礼”——以前的高中数学课本,刘学红激动的将它们抱在怀中,仔细的阅读每一行。

这些数学课本确实比刘学红上学时的课本丰富许多,她把这些课本所有的知识认真系统地复习了一遍后,并补充了以她前没有接触过的等差等比数列等知识,如今才算是有了些许把握。

当时的高考制度,采用的是先报专业、学校,再进行考试,可是对于刘学红已经“弃理从文”来说,此时的她有些迷茫,她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好在与其他同学交流后,她听到了“新闻”这个专业,喜欢读书读报的刘学红一下来了兴致,于是毫不犹豫的在志愿的第一栏填上了北京大学的新闻专业。

填完后,她在心里暗暗为自己加油打气,一定要凭着自己的实力考进心中的大学,经过了在家里半个月的封闭的冲刺学习,12月10日和11日,终于到了决定命运的时刻。

12月份,正值冬天,寒风凛冽,刘学红和其他同学顶着寒风,翻山越岭地向着距离几公里外的公社中学考点奔去,虽然身体冷得发抖,但他们的心是热乎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等到了学校,监考老师组织考生在操场集合,然后分别进入考场,操场黑压压的人群,考试人数非常多,并且来考试有以前的学生、老师、干部和农村青年们。

其实在刘学红心里,此刻的她还没有什么感觉,她觉得这次就像以前上学时考试一样,一群人挤坐在一个教室里,有时甚至一斜眼都能看到别人的试卷。

刘学红进入教室,被分在了教室后面一排靠门的座位,这个位置有风透过门缝,刮在刘学红身上,但是她却没有感到冷,因为她内心被紧张所填满。

刘学红拿到试卷后,定睛一看,发现考的并不是特别的难,许多东西只是基础性和常识性的问题,于是放松了许多,变得自信起来。

第一天考政治以及“史地”,对刘学红来说,并不是太难,而即将要考的语文和数学,刘学红就得认真得对待了,于是晚上刘学红回到家,躺在床上的她,快速的在脑子里复习知识点,她大胆猜测,明天的作文也许于这几年的生活有关,又把这两年的经历在脑海里回忆了一遍。

到了考试的第二天上午,第一科考的是数学,刘学红压抑心中的紧张,仔细地做着每一道题,等做到最后一题的时候她发现,最后已经竟然是自己之前复习过的等差等差数列知识方面的考题,但是当时刘学红心中没有太大把握做出来,于是她想着先把做过的题重新检查一下。

可是等她把前面的题又重新验算之后,老师提示离交卷还有一段时间的时候,刘学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计算最后一题,于是她静下心来,仔细思索着以前复习的等差数列的相关公式知识点,没想到没过多大一会儿,这道题就被她解开了。

为了考试之后能核对答案,刘学红赶紧用纸把所有自己解的答案抄下来,等下了考场,果然每个人都在互相比较着答案,刘学红发现自己的答案和高龄中学的数学老师的答案一样,她这才放下心来。

到了下午最后一门的语文,与我们大不相同的是,我们现在的高考语文作文是150分,作文是占60分,当时恢复考试时,刘学红考试的语文试卷,知识题分值占20分,一篇作文就占了80分,坐在座位上的刘学红看了看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正中下怀,她心里甚至有点窃喜头天晚上在脑子回忆这两年的经历,快速做完知识题后,她简单的列了列写作文的大致内容,然后就奋笔疾书起来。

刘学红写得非常忘我,在一个多小时里,这篇作文她流畅地写了一千多字。

等到所有科目考完之后,她认为这两天所有的科目考的还算是比较成功,尤其是数学,甚至还非常有可能拿到满分。她开始憧憬着自己上大学的那一天了。

其实在恢复考试之前刘学红就去北京大学转了一圈了,有次请假回家的时候,刘学红专门坐了一趟经过北大的332公交汽车。

没有想到,这个梦想现在离自己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等待成绩的期间,她也买了几本关于大学的一些文学作品,甚至买到了关于北大校园的一本作品《大学春秋》,晚上睡觉她甚至梦到了自己在学校图书馆中,坐在桌子旁津津有味的看着书。

1978年2月19日的下午,刘学红和小伙伴在街上闲逛,碰见了以前的队长,队长告诉刘学红,她的作文登上了报纸,就登在了人民日报上。

刘学红当时还将信将疑,于是和小伙伴到附近的一家报纸店里准备买一份报纸看看,可是报纸还没有送到,刘学红把登报的事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晚上吃完饭,刘学红坐在桌前读书,这时父亲走到她的身后叫她,并且将一份报纸拿到她面前,问刘学红这是不是她写的作文,刘学红看了看标题和第一句话,“一年一度秋风劲,转眼之间,从去年金色的十月,欢乐的十月… …”,刘学红笑着说这是她写的。

再后来的一次,刘学红去以前她上的中学看望她的老师,刚巧,批改她卷子的正是当年的语文老师,刘学红也向这位老师打听情况,询问自己语文考了多少分,可是老师说当时不知道这是刘学红的卷子,只是看着卷面特别干净,文采也好,于是作文打了满分,可是其他的阅卷老师认为主观性的作文不应该满分,于是就扣了一分。

因为当时特殊的原因,成绩一直没能够透漏,一直多年后,人们查阅档案时才发现,刘学红的语文成绩也就是差了那一分到一百分,名副其实的文科状元。

在1978年3月份,录取结果出来了,刘学红终于靠着自己的实力、努力考进了自己心中最期盼的北京大学,学着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学专业。

四年后刘学红毕业,也非常顺利地进入了中国青年报工作,时光飞逝,一晃间她就在热爱的新闻岗位上奋斗了30多年。

如今的刘学红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在家里安享晚年,或许她也会想想自己这充满历史性的一生吧。

2007年7月10日,刘学红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征集室,拿出自己当年印着“100198”报名号的准考证,还有自己北大的毕业证以及学位证等物品,她要将这些东西让后代知道,这是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转折和发展的见证。

时光飞逝,如今的高考规模不断地扩大,比起刘学红一年,报考的人数增长的几十倍,录取人数每年也有增长,现在每年毕业生达到几百万,也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这一切,就是在一个英明决断的政府手里做出来的。

现在高考在我们每个人已然非常的轻松,最少不会像老一辈人那么辛苦,但1977年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我们应该铭记,因为有了那次开端,才有了我们现在如此顺利的高考发展,才会享受到国家发展起来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