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190字,阅读完约需6分钟
我们在谈论学习方法的时候,到底是在谈论些什么呢?
如何快速的背下一篇课文?
如何快速的看完一本书?并掌握其中的核心思想?
如何掌握弹吉他的技巧?
如何学会销售健身课程的方法?
上面的这几个例子都是一些具体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些“方法”、“技巧”类的东西。
有没有一种最底层、最本质的学习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可以用来快速学习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
还真有!这就是二元学习法,二元的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内容的二元;另一个是学习方式的二元。
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树形图,二元学习法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这个树形图的结构也就是本篇文章的结构,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把这张图讲解清楚。接下来,我们一条一条的说。
一、学习内容的二元
学习内容的二元指什么呢?
指的是,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一般是由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体系,构成了该领域大体的知识框架。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领域只有两个体系,每个领域内都会有许多小体系,二元指的是该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的两个大体系。
比如,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莫扎特和贝多芬。
莫扎特的音乐是天籁,能够抚慰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心中的坚硬变柔软,给我们信心。
贝多芬的音乐是怒浪,带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心中的脆弱变得坚强,给我们以勇气。
比如,唐诗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李白出身富裕,早年人生得意,娶宰相孙女、官拜翰林学士,后遭贬。因此,李白的诗风浪漫潇洒、天马行空,诗中多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描绘和赞美,以及怀才不遇的愁闷。
杜甫虽出身世家,却生活潦倒,接触的多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因此,杜甫的诗风是写实的,多是描绘有钱人的纸醉金迷和穷苦百姓的苦难生活,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一种体系的风格发展到极致高度,也会有一种和它相对的体系,也发展到很高的高度,二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这个领域的大体框架。
正如光明和黑暗,如果没有黑暗,也就谈不上光明。而光明和黑暗之间就是灰色。
有小伙伴可能发现了,在树形图中,“学习内容”下面的两个分支是“阴极”和“阳极”。
这是因为,学习内容的二元,和道家辩证思想是相通的。
道家的辩证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的阴阳两极构成的。比如,虚实、强弱、刚柔、雌雄、福祸、善恶、美丑等。
拿唐诗来说,李白代表的流派是浪漫潇洒、磅礴大气、不拘一格,李白在这一体系已达到巅峰,李白的追随者、模仿者也不计其数。
但是,这世间并不只有风花雪月,在“朱门酒肉臭”的同时,还有“路有冻死骨”。因此,还需要与李白相对的另一座高峰,这就是杜甫的写实派,以及忧国忧天下的情怀。
这样一来,李白和杜甫,两个风格迥异的流派,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体系,共同支撑起了唐诗这座大厦。其他的诗人并非不好,只是在李白和杜甫的万丈光芒下,他们的光辉被遮掩了。
我们学习唐诗时,只要先把李白和杜甫研究懂了,唐诗的整体框架就有了,基础也很坚实了,其他诗人慢慢作为补充就可以了。
二、学习方式的二元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是先学习理论好?还是在实践中边干边学习好?
自古以来,理论派和实践派的纷争和辩论就没有停止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这句话出自明末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排出胸中的世俗浊气,心中自然生成书画的深远意境,很快能构思出作品,随意挥洒,山水皆传神。
董其昌认为,想要书画作品传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缺一不可。
放到现代就是,理论和实践都要有,二者都不可或缺。
理论和实践,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相互促进。
想成为真正的专家、牛人,二者缺一不可。
单纯学习理论,或者只靠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
1、理论学习的瓶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单纯学习理论的话,对于理论中理解的谬误就无法及时修正,没能得到实践及时修正的理论,可能会越学越错。一旦实践起来,就可能酿成大错。
比如赵括,虽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先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又错误的判断攻守时机,最终被秦军射杀,四十余万赵兵尽被秦军坑杀。
比如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却在诸葛亮北伐时违背作战指令,导致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按军纪斩首。
赵括和马谡都是饱读兵书、才智过人之辈,如果能边读兵书边去进行一些小实践,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理论、积累战场经验,想必最后也不会落得以悲剧收场吧。
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
我们的思想可以很深远、很辽阔,但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并不能把我们所有的思想详尽的表达出来。
这一点就给理论学习造成了一个瓶颈。
我们学习理论,无论是看书、听课、听演讲,本质上都是通过语言接收信息,前面说了,语言表达出的东西是有限的,那么,我们通过语言能接收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超出语言表达范围的那些思想,是无法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这就是理论学习的瓶颈。
那些理论学习无法领会的,就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实践学习的天花板
那么,“只可意会”的部分要怎么学习呢?
答案不言而名,要在实践中学习。
实践中学习,虽然可以领会理论学习无法传达的部分,但不学习理论,光靠实践中学习,却是万万不可取的。
如果光靠实践,那么前人走过的弯路、踩过的坑,自己统统要走一遍、踩一遍,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先把需要的理论学习好,再去实践,进步的速度将是汽车和牛车的区别。
而且,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话,光靠实践学习上限很低,很快会碰到天花板。因为前人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上千年总结的经验和智慧,不是一个人能够去逐个实践的。
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就是这个道理。
3、理论和实践如何平衡呢?
进入一个新领域,理论要学习到什么程度去实践才比较好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一个领域内的“阴极、阳极”(本文第一大点提到的概念)都学习一下,建立起这个领域大体的知识框架,并且对这个领域内的主要矛盾和统一的地方都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去实践,就会得到非常快速且丰富的反馈:这个地方和我学过的理论一致,那个点和我理解的理论好像不太一样,哎?这东西理论上没见过,原来还可以这样!!!
进步和成长的速度会非常快。
有了知识框架,开始实践以后,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论吗?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有了知识框架,并不等于掌握了该领域所有的知识。在实践当中仍然会碰到很多问题,而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理论才能解决。
知识框架有了,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了,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论吗?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因为理论和实践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转化的。
知识框架越饱满,实践经验越丰富,首先恭喜你,你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你的实践已经可以带给你名声、金钱、荣誉。但是,在实践之余,你仍然要继续学习、探索新的理论知识。否则,你的进步就会停止,很快就会有后来者超越你。
比如Google,鼓励员工用80%的时间来完成本职工作,用20%的时间来学习新知识和开发新项目。结果就是Google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
比如腾讯,有了QQ自己还要再开发微信;有了英雄联盟自己还要再出王者荣耀。就是在实践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去开发新理论,去探索新产品,如此才能保持自己领先于所有对手,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
三、简单总结
1、当你进入一个新领域时,要先找到这个领域内的“阴极”和“阳极”,快速建立起这个领域大体的知识框架。
2、有了知识框架以后,对该领域的前身和现状有所了解,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前瞻,就要开始去实践了,在实践中不断的反馈、修正理论,同时不断的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3、当理论和实践都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建议用80%的时间来实践,用20%的时间继续学习、开发新的理论,以此来保持自己持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