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长安大学: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开路先锋”

在长安大学逸夫图书馆的东南方,茵茵绿草之间,隐藏着一个特别的精彩世界。当你走进它的大门,就好像穿越时光,走入了70年前那段豪情满怀、艰苦创业的岁月。这里就是长安大学校史馆。

“西北交通学校隶属西北交通部,首任校长霍维德先生是陕北红军十三个创始人之一,曾任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西北交通事业的重要开拓者。1950年2月至1952年10月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他兼任西北交通学校校长时,把延安的革命传统和精神带到学校,为学校早期初创和奠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当你伴随讲解员的讲解,观看着校史馆里的一幅幅老照片,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面容清癯、目光坚毅的霍维德先生。作为一位铁骨铮铮的革命家、教育家,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伴随着长安大学的发展历程,不断发扬、壮大,渐渐成为长安大学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励精图治做新中国的“开路先锋”

霍维德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1924年,年仅22岁的他在家乡开办了贫民子弟学校,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农村革命青年。同年12月,霍维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26年夏,霍维德到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校工,实际承担着党组织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在此期间,马列主义书籍及进步书刊的熏陶和革命实践的历练,使霍维德逐步树立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霍维德曾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国民经济部部长,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厅长,晋南行署、甘肃省行署副主任等职。1937年至1939年,习仲勋任关中特委书记时,与霍维德共事。1993年,习仲勋专门为霍维德题词:“学习霍维德同志,发扬延安精神,克己奉公,埋头苦干,致力四化大业”。

霍维德还是建国初期西北交通建设的大功臣。1950年2月,霍维德就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承担起恢复西北公路交通的重任。他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吃住在一起,亲自领导修复了兰州铁桥、泾川桥、游龙桥、鸡头关桥等重点桥梁。他驱车数万里,顶酷热、冒风沙,实地察看了从乌鲁木齐到霍城、从霍城到伊宁的公路线路和路段,还逐段踏勘了甘青公路和兰州到天水、天水到宁强等公路建设情况,发现问题,就地研究解决。由于成绩卓著,他和修筑青藏公路的慕生忠被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誉为西北的两个“开路先行官”。

鉴于西北交通的恢复和发展,霍维德预见到需要大量的工程运输方面的人才,于是开设了西北交通干部训练班。1951年4月17日,西北交通干部训练班更名为西北交通干部学校,1951年9月定名为西北交通学校,霍维德担任校长,首届招生200多人,这也成为长安大学发展的起点。当时的专业设置涵盖面很广,有机械、土木、会计、统计、运输管理、地质、测量等,现今长安大学的主要专业,在当时都能找到雏形。在霍维德校长的影响与号召下,西北交通学校汇集起一批优秀管理骨干和教师中坚。自1952年起,短短几年时间里,为新疆、西北各省和青藏公路建设输送了大量建设人才。

星火燎原齐心奋战祖国交通建设前线

克己奉公、埋头苦干,这种精神不仅仅属于霍维德,还属于在他之后的每一位长安大学人。在国家发展建设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在重大公路工程建设现场,长安大学人从未缺席,他们将交通人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豪情,挥洒在祖国的交通线上,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筑路赞歌”。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斗争中。学校教师赵恩棠、张学龄、徐光辉、张雪宜、刘德进等参加了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昼夜奋战保障兵站供应线畅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0世纪50年代,学校师生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伟大号召,拼搏在筑路一线,将青春与智慧献给了祖国的公路建设事业,涌现出大批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的模范,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西北交通学校副校长的刘良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刘良湛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考取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1936年回国后,他参加修建了粤汉、成渝、京赣、湘桂、天成五条铁路,主持修建了康青、川康、南疆等公路,为我国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交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努力筑路的进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不断上演:白雪皑皑、寒风凛冽中,学校教师身扛仪器、投身川藏公路选线工作,艰苦环境下,他们爽朗的笑容尤为感染人心;公路为媒、冰雪作筵,川藏线上,学校教师张雨化手捧一束野花,同爱人并排坐在折叠凳上,举行了简单而特别的婚礼……多年以后的2014年,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是新中国第一代公路建设者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进无止境推进新时代公路交通事业发展进步

伴随着时光变迁,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长安大学人的“筑路精神”也在一代代奋斗者中传承发扬,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公路学院2018级本科生苏言记得,刚一入校时,学院组织新生参观了校史馆。在这里,他看到了胡长顺教授的故事,从此一直铭记在心:“胡长顺教授的经历让我感动、震撼。感动于他对公路事业的执着,周末假期也与科研学习为伴,为了能安静工作,他拔掉了电话线,让我觉得又可爱又可敬;震撼于他十几年如一日地忘我钻研,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那片高原的交通事业。”

作为胡长顺的学生,公路学院教授马骉对于恩师的故事有着更深的感触:“胡长顺教授长期致力于青藏公路和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他先后11次深入青藏公路现场,为青藏公路修筑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2003年8月,胡长顺在青藏高原考察时不幸遇难,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雪域高原之上。马骉与团队成员接过了胡长顺教授的接力棒,更加忘我地投入到研究中。6年后,凝结着胡长顺团队成员心血和智慧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雪域高原、荒滩戈壁、深山大川、湖泊河流……在阻挡人们前进脚步的艰苦之地,总有长安大学人奋战的身影。经过多年科研探索,长安大学形成了以黄土、盐渍土等特殊土质,寒冷、干旱等特殊气候,山岭、江海等特殊地形为代表的特殊环境条件下公路建设与维护技术的系列科研成果,应用于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青藏公路”、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中,为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科技力量。

历代长大人在交通领域的奋斗故事,对于今天的学校师生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校史馆馆长刘伟认为:“多年来,长大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始终服务于交通行业发展,并凝聚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搜集校史资料、访谈老教师、深入挖掘校史、编撰校史书籍、建设校史新馆,也是为了架起历史与未来沟通的桥梁,用先辈的故事激励当代师生,让一代代长大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岁月更迭,初心不改。在如今的长安大学,更多的新一代交通人正在蓄力前行,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无限的创新活力,开创公路交通科研新成果,绘制交通强国美好新蓝图,争做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