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之所以叫母校,
因为她不仅仅培育了一代代家乡儿女,
更保留了我们最青涩的一段回忆!
为此东部新城网特意为大家推出母校期刊,
带大家一起回忆
20年前的高家初中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内心的某一处应该藏有儿时的许多记忆,有的深刻,有的模糊,但读书时的许多记忆往往清晰,难忘。
——题记
我在高家中学读书的日子(三)
——卫康世家
“城乡差距”这个词,我们一点也不陌生,而且还深有体会。
曾经的校园黑板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课外辅导类书籍和课外书籍,不但能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小的乡镇里是没有新华书店的,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我们在高家中学读书的时候,高家场的供销社有一个柜台,偶尔卖过一点小人书,几乎没有课外辅导读物,其他相邻的鳌陵乡、中坝乡、新民乡也是如此,小说类的读物只能到文宫区街上去买,大的新华书店只有仁寿县城才有,我们只是偶尔到县城去逛一下新华书店,经济的原因,我们去翻看的时候更多,购买的书屈指可数,这也许就是乡镇卖书的地方少的原因吧。
曾经的高家初中校门一角
去柜台看书,除了上面摆了几本,大部分放在橱柜里,只能看见封面。如果想看里面的书,店员会很嫌弃地问“你买不买?”确定要买才会给你拿出来,即使遇到和蔼的店员,你翻了一、二本,不说什么,再想翻三本四本,恐怕就不好说了,所以我们买小人书,就是根据封面,厚薄等来判断,能够看一下内容介绍就不错了,买到不喜欢的很常见,于是才有了互相交换看书,或者去小人书摊花上两分钱,趁摊主不注意再交换-着看。世间的人情冷暖是从来都是存在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上个世纪英语组研讨会
我不禁想起有一年新华书店来高家中学展销的事来,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还清楚地记得买了几本书。当老师通知第二天有图书展销时,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激动,毕竟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回到家里,给家长一说需要买几本书,也很支持。展销图书是摆在学校那几个乒乓台上的,虽然谈不上琳琅满目,但是几个台子是摆满了的。那天的课我也是心不在焉地听,估计很多同学也是,要不为什么都往乒乓台那边张望呢?记得上午第一节课下课,我们是冲向展台的......
中午的休息时间较多,乒乓台更是挤满了选书的同学,我也选购了几本书,记得一本是《算得快》,彩色封面很醒目:一位戴红领巾的学生做思考状,“算”字还是简化字呢,这是一本关于数学趣味解答的书,还有数学家高斯的故事,读起来轻松愉快,又能学到解题方法,数年后,我在文宫场一个摊贩面前还见识到了他算账,既快又准,问他怎么算的,他演示了一下,居然采用的就是这本书的算法。一本是《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给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了解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功德林改造的故事,以至于后来我还读了同一作者的《崩溃》《我不敢画出自己的眼睛》等书......我对文学的爱好大概就来自于这一次书展吧。
当时很多同学都购买了图书,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位同学购买的《吹牛大王历险记》,是一个德国人写的冒险故事,非常夸张,许多情节至今依然记得,比如狩猎时,没了子弹,口袋里摸到了一粒樱桃核,就当作子弹,打在了一只鹿子的头顶,当然伤不了它,鹿子跑了,第二年又去那里打猎,居然还见到了那头鹿子,它的头上长了一株樱桃树,结满了果实,这次不但猎获到了鹿子,而且还有樱桃可吃......十数年过去了,我还幸运地淘到了这本书,算是对当年自己没买到这本有趣的书的补偿吧。
记得书展后,没有剩下多少书,只是不知为什么,我的中学时代,就只经历了这唯一的一次书展。通过这次书展,我们也才真正体会到“开卷有益”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是指“读书有益”,在我们的眼里还有“能够随便打开一本书来看也是好的”意思。后来高家场有人摆过旧书摊,而且有了《中学生数理化》《奥秘》《故事会》等刊物,可惜这书摊也没摆多久,今天在街上能见到的可能就是临近过年的时候有人在卖黄历本本。当今物质的富有,更衬托出精神的贫乏!
后来,我到成都展览馆旁的新华书店,又觉得县城的新华书店和它比起来,有“小巫见大巫”的感觉,真是城乡差距太大了!但少年时代对知识的渴望,相信我们每一个同龄的同学都是一样的吧?
——写于2022年3月3日
撰文:卫康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