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大学生当农民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廖卫芳

阳春三月,在海曙区洞桥镇蕙江村的一片麦田中,一位年轻女子站在田埂边,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对着青青麦苗施肥,不一会儿便满头大汗。这位女子是30岁的蕙江村大学生樊丹阳,海曙禾茂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掌管着农场承包的880多亩农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3月16日《宁波日报)

据报道,樊丹阳从浙江海洋学院生物专业大专毕业后,又自考获得了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文凭。她曾做过自闭症儿童感统训练师、社工。对于自己成为一名“职业农民”,开朗的樊丹阳乐在其中。

读罢这则新闻,笔者以为,大学生樊丹阳成为一名“职业农民”,这无疑具有多重启示。

近年来,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务农”的报道并不鲜见,比如:有大学生当猪倌的,有研究生养鱼的,有博士生承包种地的……他们并没有觉得当猪倌、养鱼、种地等工作是丢人的,或是“大材小用”,而是充分认识到,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博士生,都应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

众所周知,需求就是机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把社会的需求作为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既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又可使自己找到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可谓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择业观也已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当中很多人已不再把非得进机关当公务员当作唯一的择业、就业标准,继而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放弃“体面”职业,而去选择养猪、养鱼、种地等所谓不太“匹配”的职业。这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择业观念的转变。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已突破千万大关,几乎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尤其是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这其中固然有就业岗位少、专业不对称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还是陈旧的就业观在作祟。有的大学生总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读了四年大学,就业就应该是“高大上”的岗位,而对于那些认为“掉价”“失面子”的“蹩脚”岗位不屑一顾。择业观如此陈旧,怪不得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家坐等“啃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因此,笔者以为,大学生樊丹阳成“职业农民”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就业示范”,这不仅是择业观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同时,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笔者衷心希望每一位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都能面对现实,改变就业观念,拿出争当“职业农民”的勇气,勇敢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并在创业路上发愤图强,一路高歌,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