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无语, 中科大博士求职数月找不到工作, 只因第一学历为专科?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学历的国家,其中“C9联盟”作为我国高校的顶流圈子,9所成员高校的毕业生,通常用人单位更加是抢着要,但抢着要的往往是本科学历是名校的毕业生,很多从二三本大学甚至专科考上去的名校硕博生,发现自己在求职时好像有一层无形的障碍,好单位总轮不上自己,于是就认为是因为自己的第一学历太差,被用人单位歧视了。

中科大博士求职几个月没找到满意的单位,称第一学历“不够格”

近日,一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自己今年毕业,找了好几个月工作,都没有找到满意的单位。他看上了不少给事业编制、给户口的研究所,但都因为他的第一学历给刷了下来。

这位中科大博士称,自己当年高考考了435分,没有达到本科线所以上了一个专科学校,后来提高专升本考上河南一所二本院校,又通过考研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研究生,之后通过导师的推荐,成为了中科大的博士研究生。

本以为中科大博士毕业后,找工作可以轻轻松松,没想到还是栽在了“专升本”的学历上。这位中科大博士不禁疑惑:难不成我后来所有的努力都比不上高考一次考试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所985大学了,理工科实力非常强悍。从该博士的经历陈述内容来看,他博士研究生攻读的专业应该是材料科学,该学科也是中科大比较强势的学科之一,进入ESI全球前1%,单看中科大材料科学博士研究生这一点,确实很让人眼前一亮。而从他的求学经历来看,是典型“学渣”逆袭的励志故事,从专科到二本,从二本到211硕士研究生,从211硕士研究生到985博士研究生,逆袭经历一点不逊色于前两年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的张霁。

同样是“学渣”逆袭,为什么求职经历冰火两重天呢?针对此事,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网友认为,找工作是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并没有学历歧视,“专升本”上来的博士生在天赋和创造性思维上确实不如第一学历是985的,研究所只是选择了其他更优秀的博士。

有网友认为,确实存在“第一学历”的说法,一些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本科学历是985、211或者是“双一流”的,甚至只要本科是这些学校毕业的求职者。

有网友认为,这就是大学盲目扩招的后果,导致硕士、博士的水分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只好选择更加能证明智商和学习水平的名校本科毕业生。

也有网友认为,是这位博士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有张霁同等的学历却没有张霁同等的能力,没有过硬的科研能力,又一心想找非常好的研究所,劝他把求职目标定低一些,不愁没用人单位要,慢慢证明自己的实力,反而能进入好单位。

从网友们的评论来看,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用人单位存在歧视,反而认为是这位博士把求职目标设得太高,而自己的能力水平配不上。与此同时,很多网友还承认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的做法存在合理性,高考成绩确实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潜能,既然是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当然会选择综合素质更高、潜力更好的求职者。

不得不说,这次网友们的评论跟以往针对类似话题的评论比起来,炮轰“第一学历”歧视的变少了,反而理解用人单位强调第一学历的做法,大家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一学历”的做法得到了社会的考验。众所周知,用人单位重视“第一学历”的做法已经沿用了将近20年,在大量的实践经验中,大家发现按照“第一学历”筛选出来的人才不一定每一个都是自己需要人才,但确实是最快、最好的人才甄别方式。

第二,985硕博士的水分确实变大。近几年我国985高校硕博士扩招的步伐迈得很大,在给了更多考生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大幅下降,几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不仅用人单位在运作过程中有这样的结论,连985大学的研究生导师也对深有体会,认为985高校沦为高级蓝翔。

不可否认,“第一学历”相对比较差的人就真的不优秀或者没前途,只是概率相对低一些,在以效率优先的经济运作体系下,“第一学历”不好的求职者的机会确实会少一些,但这也是用人单位总结出来的经验。或许就跟一些网友所说的那样,这位中科大博士并不是没有单位要他,而是他的目标太高,目前的实力还达不到,稍微降低一点要求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倒是在实际工作中证明自己,将来的发展未必就差。

当然,事实也证明,即使没有名校的第一学历,像张霁这样逆袭的例子还是不少的,毕竟用人单位要的是效益,你的实力被用人单位认可了,自然就会得到想要的薪资和发展平台。与其死磕暂时不被认可的平台和圈子,不如稍微放低一些姿态,在工作中展示自己,做出成绩,反而更快心想事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