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已成很多年轻父母的励志名言。他们从有孩子开始,胎教、早教,到幼儿教育,能够超前就尽量超前,只为孩子能赢在起跑线,能在拥挤的人流中成为领跑者。
但真能如愿吗?
网络上有过这么一句话:早慧的孩子大多没后劲。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真该认真思考一下。
对孩子过早灌输知识,孩子后续反而失去学习兴趣。
网上曾经曝光过一个“神童”,6岁能认两千多个汉字,能背一百多首古诗,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上小学后,他课堂不用听讲也能考出满分成绩,于是一年之内连跳两级。然而到了三年级,他听不懂课了,应该说,他是不懂如何静心去听老师讲课,他的成绩迅速下滑,然后在学校读不下去,只想退学。
教育界有一个“三年级效应”,出现这种效应的大部分是父母进行“超前教育”的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是为孩子做入学准备,是教会孩子如何读书的关键期,这个时期重要的是养成孩子听课、写作业等习惯,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家长如果选择“超前教育”,就意味着让孩子放弃入学准备,这样孩子在认知方面可能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三年级效应”。
再则,如果过早输入孩子不适应,无法接受的知识,孩子可能会生厌、反叛,从此排斥相关的知识。
一个朋友的孩子很有数学天赋,幼儿阶段就已能做加减运算,朋友喜出望外,又教授孩子乘法和除法,然而孩子接受不了,不仅学不下去,而且连加减运算也一并讨厌、一并拒绝。后来不仅“数学天才”的希望破灭,孩子的数学成绩在班级还属于“中下游”。
早到的成功喜悦,会让孩子失去再学习的动力,淹没孩子的灵性。
《伤仲永》便是典型。古代有个农民的儿子叫方仲永,他五岁那年写了四句诗,父亲甚为惊奇,将仲永的诗拿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个个赞不绝口,将他誉为“神童”,随后父亲带他四处作诗,他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然而成年之后他泯然众人,曾经的灵气消失得无影无踪,诗作水平不再出众。
现代也有一个仲永式人物,叫何世龙,他8岁时书法表演震惊众人,被称为“中华书法天才”,成为各大媒体的宠儿,荣登各大新闻头条,几乎远近皆知。但后续十年,他没有用心研究书法,只忙于写字赚钱,再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终于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之外。
有一小女孩叫琪琪,她记忆力很好,一首古诗听几次就能背诵,她的母亲甚喜,让她一首接一首背诵,然后带她去亲朋好友面前表演。至幼儿大班,琪琪背不下去,总是背不会。母亲急了,骂她,她哭。再后来,琪琪对背诵很反感,记忆力不再突出…
当孩子过早有所谓“出众”的表现,家长和孩子往往会有所迷失,疏忽原本应该的学习,孩子的“超群”也就成了昙花一现。
专注知识的灌输,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也会让孩子失去“奔跑”的能量。
13岁上大学的神童魏永康,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三年后,他被中科院以“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的理由劝退。
他在中科院读书期间,独行特立,衣衫不整,胡子拉碴,上课迟到,甚至连考试也忘记…他不仅没有取得硕士学位,也失去读博的资格。回家后,虽然在家人的帮助下,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最终因病英年早逝。
另一位13岁被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录取的神童宁铂,四岁认识400多个字,六岁自学《中医学概论》,被罩上“中国第一神童”的光环,然而他大学毕业后没勇气考研,工作也不用心,最后出家当了和尚。
还有11岁进中科大的神童谢彦波也没能留住少年的出彩,读博没能拿下博士学位,工作也默默无闻。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与人交往的能力很弱,最终“跌落神坛”。
现实中也有不少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一事无成,事业没建树,生活一团糟。
生活不仅仅是读书、考试,而且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智商,还要具备各种生活能力,一旦能力不足,注定“优秀之路”会很短很窄。
“超前教育”可能灿烂了孩子的现在,透支了孩子的未来。
“超前教育”会让孩子在幼小的年龄表现很“出众”,但常常因为这个“出众”,周围的人及家长和孩子本人,都会不期然产生更高的期望值。于是,孩子不知不觉会承受更多的压力。而压力太大,往往会成为孩子进步的障碍。一旦受碍,孩子会失去自信,会出现心理落差,然后慢慢地,从自信变为自卑,从超群变为平庸。
看过这么一句话:“超前教育或会毁了孩子,过早开发孩子,可能透支孩子的未来。”
曾经以“五道杠”红遍大江南北的男孩黄艺博,二岁看《新闻联播》,五、六岁读《资治通鉴》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七岁起每天坚持看《人民日报》。他从不玩游戏,关心政治和历史,立志长大后做大事,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他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分数跟一本线还相差43分,只能进入当地一所普通民办学校学习。
超前教育背离了成长的规律,虽然一开始把同龄人甩在身后,却丧失了攀登更高山峰的潜力。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超前教育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急功近利”。虽然这个“利”不是利益,也许只是一种所谓的“出类拔萃”,但饭必须一口一口吃,人必须遵循规律成长。莫要盲目追求少年天才,最终只会落得伤仲永。
安然走自己该走的路,人生也可以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