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中考、高考, 就是考察这两个方面! 别不信! 每个学生和家长都能掌握!

每年的中考高考,绝对是牵动无数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一件大事。而中高考都考什么内容,更是触动每个家有读书郎的家长的神经。

有人说,初高中知识体系那么庞大,谁能真正准确预测考什么?也有人说,这都是国家级绝密,不可心存幻想,枉费心机。

其实,中高考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这两场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考试,都在考察学生两个地方:头脑和心灵。

中高考作为全社会瞩目的两场选拔性考试,就是要把综合素质比较高、比较优秀的人筛选出来。那么,怎样的人综合素质比较高呢?

从大的方面说,就是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感悟表达能力都比较强的人

那么,我们一般说,头脑代表着一个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而心灵代表着一个人情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所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人”的建设和培养的角度来看,中高考就是考察头脑和心灵这两个地方。

或者换句话说,中高考不过就考察两个方面:一个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和感情的感悟与表达能力。这两者就像是一个人的双腿、一辆车的双轮,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不可偏废。

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比如,数学、物理等偏理的科目,就主要考察一个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而语文、英语等偏文偏艺术的学科,他们的学习与写作,又主要考察一个人的情感感悟与表达能力。

那么这两个方面,一个可以说是我们常说的“科技”,一个是我们希望提升的“人文”。高考不是也考过相关的话题嘛:让科技和人文齐飞,经典与时尚一色。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维度上说,这两者一个代表了“聪明”,一个代表了“成熟”。或者用人们熟知的两个词汇,一个是“智商”,一个则代表了“情商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就头脑(智商)、心灵(情商)这两组词汇,各说两点。

一是这个“智商”是加了引号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一出生,所谓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

对大多数人而言,大脑的生物生理结构方面造成的“聪明”差异,真的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

以我的观察和经验推测,可能十万人里有一个先天较”聪明”的,有一个显得“白痴”的。

所谓的“智商”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后天可以开发和改变的。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理性逻辑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不断得到提升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子越用越灵光”

我们以下棋为例,假设一般人下棋,都只能思考、推测两步,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看”两步棋;

而你通过在下棋上不断训练、反复琢磨,不仅可以“看”五步了,而且你的整体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

一个人的“情商”或者说情感的体悟和表达能力,更是后天的环境、经历赋予的,它也是越去体验,就越丰富、越细腻、越深刻。

但需要指出的是,“情商“和“智商”有相同的一面,就是都有高低之分,比如常说的“情商低”“脑子慢”就是这样。

而不同的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就是情感还有正负向,有好坏之分,而智力没有。

我们平时所说的“脑子慢”,是理性逻辑思维水平低一些;而“脑子坏”就成了情感不好,心灵不美,居心不良,人见人恨。

在这一点上,作为家长一定要心生警惕。自己的孩子脑子慢点儿,还没有关系。可以后天不断锻炼、慢慢提升。而一旦情感认知变得负面,那可就是要命的事儿了

并且这种负向情感一般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比如从小的方面说,冷漠、孤僻、自闭是这样,大的方面的攻击报复性人格、反社会人格更让人恐慌担忧。

比如这一段网上热议反思的吴谢宇弑母案、以前云南大学马加爵杀舍友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狗熊事件等的,都于此有关。这里不再展开论述,以后若有时间,可以深入探讨。

所以,家长们在这一点上,切莫大意,要努力培养孩子的美好情感,防止情感、心灵冷漠,更要对负面情感防微杜渐,否则即使孩子“智商”高很聪明,也可能因情感认知与表达错误而毁掉一生。

第四点,“情商”对“智商”起着隐形而巨大的支持作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商”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更多的是情商的比拼

举个例子:我们把做事看做“骑自行车”,而做为解决事情的主要方法的理性思维能力可以看着是“力”可“轮子”,而情感认知与表达能力可以看作是“轴承”与“润滑油”。

表面上看,决定“骑自行车”的是“力”和“轮子”,但当路途遥远的时候,或者“自行车”车龄较大的时候,“轴承”与“润滑油”开始起的作用就越来越大,甚至是决定性的。

所以,看到了情感感悟与表达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情商”,对一个人的巨大作用,也就明白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从上面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孩子掌握某些知识,也不是让他们掌握一两项诸如弹钢琴之类的技能,而是在头脑和心灵方面提升孩子的思维敏捷度和情感丰富性。

中高考表面看似考知识,实际上还是对各项能力的考察,是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衡量。而所有的能力和素质,都可以大致归结到头脑和心灵这两方面。

认识到这一点,家长们就可以放平心态,在家庭教育上有的放矢。

教育无非就是提升孩子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的认知与表达能力,无非就是在“头脑与心灵”上、在“智商与情商”上多培养、多锻炼,尽可能多提升。

并且这种认识,家长知道的越早越好;朝着这个方向采取行动,也是越早、孩子越小越好

比如孩子上小学,家长就完全不必盯着孩子的课程和成绩,而是可以时时刻刻想着在学校课程之外、在生活之中,增强、提升孩子这两项能力,带领孩子去各个领域“探索发现”

比如和孩子下象棋、做数独游戏、推理游戏等,就是主要在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而讲故事、读书、看《长津湖》并说说观后感,就主要是发展孩子的情感认知与表达能力

再如前一段,国家出手整顿教培行业,也可以从上面的理论来解释。孩子去上培训班,全国风靡浩浩荡荡,全民又劳顿又伤财还焦虑,但到底提升了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呢?

如上钢琴培训班。如果孩子想弹还好说,掌握了一项技艺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愉悦、陶冶、提升了孩子的美好感情

可是,现实中主动想去培训班的,应该是少数吧。孩子带着不想去、不想学的心理来弹钢琴,在情感方面可能是厌恶、抵触、伤感的负面情感。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和走向成熟。

说读到这里,明白了吧!中高考就是在考察这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家长就是在提升孩子头脑敏捷上和心灵美好这两个层面上多下功夫,多采取行动,这就是好的家庭教育。

那么,这里有一个标准的问题。怎样的孩子比较优秀或以后更有潜质呢?或者说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就比较成功呢?

这里我不敢妄自菲薄。但如果想有一个比较基础的标准,我想在这两个维度上各说一个词:一个是孩子“爱琢磨”,一个是孩子“常乐呵”

“爱琢磨”,就是喜欢思考,并把思考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享受;这样,就不断提升了孩子理想逻辑思维的品质与深度,提升了”智商“;

“常乐呵”就是孩子内心常态是乐观的、昂扬的、自信的、阳光的,虽然他也体会到生活里的悲伤落寞等等,但心理的底色是明朗积极乐观的

这样,孩子们在学校里,是通过设置的课程和老师们,来提升上面提到的这两种能力;

而与家长相处时,家长通过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更生活化、日常的系统,或有计划或潜移默化地来提升孩子的这两项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就显得“厉害”起来了,也就成了人人艳羡的“优等生”,也就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