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生在不同年代的人,成长经历是完全不同的。
如今的社会快速发展,快到让人们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差距,也在无形之中慢慢拉大。在如今智能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成为了人们融入社会的敲门砖和垫脚石。
在大学生遍地的21世纪,提升学历成为了人们跨越阶级、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往前追溯几十年,我们来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一段时间内,许许多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专学习本领,以应对国家初步建设时期对技术人才的庞大需求。
这一代中专生是曾经的佼佼者,如今却多半生活在社会底层,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他们逝去的青春,也是充满汗水和热情的。
庞大的需求缺口
不同的时代背景,滋生不同的时代产物。建国初期,社会建设百废待兴,现代化建设领域出现了庞大的人才缺口。为了快速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年轻人群体,大量中专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在那个时候,上学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能够上到高中继而读完大学的学子,多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境是很普通,甚至是比较贫困的。
中专院校的出现,一是减轻了学生们上学的经济压力,二是毕业包分配,为毕业学子们提供了一份就业的保障。为此,很多想要继续学习、为未来谋求一份好工作的初中学子们,毕业后便直接进入了中专院校学习。
中专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当时的时代需求密切相关,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专院校开设了工商财政、医疗卫生、科学教育、农林水利、生物工程、机械化工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为祖国建设输送一批又一批具备新知识的青年。
那一代中专生的规模十分庞大,他们在毕业后被分配到各地区的各行各业,填补社会建设的人才缺口。
这一代人,有些被安排入工厂,有些被安排到基层岗位,有些被安排到政府部门工作。很多年过去了,这其中的一部分人如今已成为某一领域的重要人物,但绝大多数人还是留在了基层,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难忘的青葱岁月
六七十年代的中专生,学习环境很差。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学校很难保证他们的温饱问题。但对于这一群青春洋溢、充满干劲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已经很知足了。
每个月,他们都能拿到十六元钱的伙食津贴。这个补贴水平虽然不高,但也算稳定。只不过,有时候他们会嫌弃学校食堂的饭菜难吃而提出抗议。一群人打打闹闹一起吃饭、一起学习,是一段极为珍贵的青春记忆。
因为培养目的不一样,所以中专生的课程设计与普通的高中生也不一样。中专生除了要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有丰富的实验课程。学校安排进行的每一项实验,都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更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为了学好知识,提升动手能力,这一代中专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当然,在繁忙的学业之外,他们也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多才多艺的同学们会组织文艺汇演,学校也会不定期地安排一些露天电影栏目。
在吹着微风的清凉夏夜,三三两两的小情侣手拉手坐在荧幕前观看电影,是一件极美妙、极浪漫的事情。他们羞怯的语言和神情,也是他们懵懂青春岁月的难忘写照。当然,在农林水利这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班级里,想要找到一个心仪的对象就不是一件易事了。
这代中专生毕业后一般不用担心工作问题,因为学校会帮助他们安排工作,将他们输送至社会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这一波人很知足,拿着国家发放的薪水,扎根基层吃苦耐劳,一心奉献。
时过境迁,日月换新颜
在这一代中专生年轻的岁月里,他们曾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只是时代的变化太过快捷,将他们远远甩在信息化时代的后头。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的人生好像是悲惨的。但换一个角度而言,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时代的迅猛发展和人才的快速更新换代,代表的是社会发展的高歌猛进。没有人会永远十八岁,但永远有人十八岁。正是因为这些青春洋溢又富有超强学习能力的年轻人的出现,祖国的创新发展才能够一直向前推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一件令人感到可喜的事情。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也是值得长辈们高兴的事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每当人们到了一个新的年龄阶段,都会对这句话产生新的感慨。那段属于上一代中专生们的岁月,早已悄然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那段青葱岁月的美好经历,永远留在那代人的记忆里。
但是到了如今这个时代,中专是一个拿不出手的学历,在人均大专以上的社会,曾经的佼佼者们显得寸步难行。
不少企业单位招聘最低要求都要有大专学历甚至是本科以上,中专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与人较量的机会。中专生只能在时代的洪流里,随着曾经的红利在社会底层艰难求生。
如今,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拿着微薄的工资,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们那段珍贵又奉献自我的青春记忆,将永远被人们尊敬。
在如今的时代,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交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头上。如何在高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里活出自己的光彩,是如今的年轻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小结:
社会的发展建设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接连奋进的成果。如今人们的幸福生活,建立在上一辈人的艰苦奋斗之上;下一代人更高水平的生活,又建立在如今这代人的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基础之上。
我们手把手把社会建设这项工作长期传递下去,社会建设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向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