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考倒计时一个月, 考生需要做好两件事, 家长更要做好一件事

时间悄无声息来到五月份,离2022年高考只剩一个月时间了,众多地方也发布了高考时间。

比如上海2022年高考延期一个月,河南2022年高考时间依然是6月7日、8日两天,不管高考是否延期,我真心希望2022年高考倒计时30天内,学生能做好两件事,家长能做好一件事,大家共同努力备战高考。

01

高考倒计时30天,考生最好做好两件事

记得我读高三时,离高考前一个月,我心里非常紧张,患得患失,而且对学习完全没有计划了,甚至一度焦虑,在家休息了一个星期。

结果,那年我高考发挥失常,考了400多分,无奈复读,所以在高考倒计时30天内,考生心态很重要,学习计划很重要,考生最好做好两件事。

第一件事: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

有人说:“高考不仅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我对此深信不疑。

我见过模考成绩460分的考生,高考考出558分考上本科大学,也见过高三模考成绩660分的考生,高考成绩却不到500分名落孙山选择复读,因此心态太重要了。

不论我们高三模考成绩是高是低,也不管高考时间越来越近,我们都要调整好心态,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态度去迎接接下来的学习。

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为模考成绩400分就感觉提分困难而放弃,更不要因为最后30天而放纵自己,保持自信的心态去迎接高考,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第二件事:学习不必全面,要以温习和查漏补缺为主

高考倒计时30天,很多考生对学习计划会迷茫,尤其高三模考成绩500分的考生,更会纠结是全面复习还是侧重专题突破。

其实,高考前30天,我们的学习更应该以温习和查漏补缺为主,而且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舍弃”。

我们可以一边温习错题本,加强对错题的知识分析与总结,避免遇到类似题型而不会做,这样更容易提高成绩。

另一边就是再次做一遍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可能众多考生对高考真题已经做过两三遍了,但我建议大家在高考前还是最好做一遍吧。

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题感,也可以帮助我们对高考常考知识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让我们找出题型规律,比如高考数学解答题常考三角函数、概率统计、指数函数求导等题型,便于我们加强突破。

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查漏补缺,及时发现忽略的题型,对我们提高高考成绩是非常好的,但对于中等偏下考生来说,也要懂得“舍弃”。

比如数学试卷解答题双曲线或椭圆题型,它难度大,不过一般会有两小问,第一问比较简单,第二问较难,我们可以放弃第二问,节省时间去做我们会的题型,所以懂得“舍弃”也可以提高考试成绩。

02

家长除了生活和精神上支持孩子,更要做好一件事

全民高考的时代,学生在教室里努力学习,家长们也是没有闲着,他们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给了孩子最大的支持,期望孩子保持良好心态考出好成绩考上重点大学。

不过,除了在生活和精神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外,家长们还可以做更多事,比如对大学和专业的了解。

这两天,我也是收到一些家长咨询高考志愿报考的事,说实话,家长的未雨绸缪非常好,我们确实应该去了解下大学和专业,便于在高考志愿报考中给孩子提供帮助。

比如家长想了解大学,可以按电子信息类、医学类、财经类、农林类、师范类等去了解,像电子信息类高校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一般上网进行搜索就可以查得一清二楚。

比如家长想了解某分数可以报考哪些大学,大家可以去省教育考试院查找近三年高考招生各批次录取分数,这里的数据最全最详细,家长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晓大学招生人数、招生分数和招生最低分排名。

不过,需要提醒下,高考志愿报考,大家最好报考高考成绩省排名,它比只看分数更精准。

比如家长想了解某专业就业方向,大家可以在网上查找即可,如热门财经类专业,它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考公务员、银行单位、金融机构、企业等等。

当然,家长可以去听一些所谓高考志愿报考专家的讲座或直播,他们的讲解对一窍不通的我们也有很大帮助。

总之我们多了解专业和大学,避免了高考志愿填报乱投医,也避免了填错大学和专业,的确能帮助孩子,也能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

03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2022年高考倒计时30天,不论模考成绩400分也好600分也罢,千万不要小瞧了这30天。

如果一天做两套试卷,30天你可以做60套试卷;如果两天搞懂一道题型,30天你能会15道题型;

如果两天背一篇英语写作范文,30天可以背会15篇,而有了15篇范文的储备量,你还会害怕英语写作题吗?我想你肯定下笔如有神。

所以高考倒计时30天非常关键,它不仅是我们对心态的较量,更是我们对学习规划的执行,我希望考生能在个人心态上、学习计划上做得更好,努力了10年左右,不能在最后30天放弃啊,而家长呢,尽量多鼓励孩子多帮助孩子吧,让我们共同打赢高考这场“仗”,加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