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舆论越发达,无效信息就越多。
如今,早已离不开手机,习惯了在网络上浏览资讯、寻求答案的我们,就像是一块时刻需要汲取猎奇新知的“海绵”,逐渐在失去对于有效信息的甄别能力。
专家说,“低收入者可以把空闲房子拿来出租”;
专家说,“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
专家又说,“买房比租房更划算”。
就这样,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专家,无时无刻都在四处给年轻人提意见、挑毛病。
许多高校毕业生本来就为了就业问题而感到忧心忡忡,每天抱着手机,无非是想消遣解闷,或是查找招聘信息。
可是,“专家”们自以为是、自相矛盾和纸上谈兵式的建议,非但没有给年轻人答疑解惑,反而刻意拔高自身知识学历的稀缺性,试图“居高临下”地指点和贬低年轻人。
表面上是在传递和普及知识,实际上是在巩固和维持权威。
怪不得在连续几条专家建议登上热搜后,00后年轻人把“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也给顶上了热门。
首要的问题,就是有些专家提建议不经过脑子,既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结合实际,完全就是不负责任地自说自话。
就年轻人毕业求职来说:
“专家建议就业避免拖延症”;
“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该找钱多事少的工作”;
“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
仿佛这些专家都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生物,平时一直在拿着望远镜看着年轻人在为就业发愁,所以忍不住站在自己“锦衣玉食”的角度提几点建议。
可是,00后年轻人的就业焦虑,真的是因为拖延症、好逸恶劳和舍近求远吗?
不是的,都不是的。
如今的毕业生越来越不好找工作,不是因为懒惰拖延、标新立异或任性放纵的“内因”,而是因为大学生扩招、传统行业低谷和互联网企业困境的“外因”。
而不少大学生在东奔西跑地求职后,依然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是因为他们好逸恶劳,在找工作这件事儿不积极、不争先。而是因为事业单位和外企大厂的优渥工作岗位,一直都是少之又少,如果你的学历、资历和经验排不到顶尖名次,但你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那些“事多钱少”的工作。
所以说,年轻人不得已去找跑腿搬砖的工作,显然并非出自本意。
其实,从升学考研到求职就业,哪个年轻人不会给自己“提建议”呢?
毕竟现在每年上千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摆在那里,如果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选择了放纵自我,好不容易找上工作却任性辞职,不愿意坚持努力、勤奋不懈,反而和自己的前途未来开起了玩笑。
那么毫无疑问,肯定是要被命运“反噬”的。
对于00后年轻人来说,就是没工作、没钱花。
实际上,只会瞎提建议,却没有任何可操作性的言论,就是“耍流氓”。
对于年轻人来说,环绕在身边啰嗦唠叨了20多年的父母和老师,给自己提的建议还少吗?
有些父母有钱有闲,就“建议”其他父母多陪伴教育孩子,却不知道有些工薪族平时忙得连吃饭时间都没有,那么你建议他们腾出根本不存在或少得可怜的时间来陪孩子写作业,就是无稽之谈。
有些老师出于经验和理念,“建议”学生家长每天检查作业,殊不知有些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有些留守老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那么老师提出由家长来批改作业、监督学习的建议,对有些孩子而言,简直就像是天方夜谭。
而有些教育专家“建议”的高三学生不宜长期熬夜、不该拼命刷题,对于正处在升学焦虑中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根本就毫无可操作性。毕竟高考就摆在那里,考不到好成绩就进不了好学校。
在高三这一年一味地强调劳逸结合、休息放松,固然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里面。
但是平心而论,一点儿都不现实!
所以现在有些专家哗众取宠的“建议”,00后年轻人真的没必要听。
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的靠谱建议:
首先,必须切合实际,了解年轻人现实生活的现状、困境和痛苦。
其次,对于不同专家的言论分歧,至少应该先解释区分,再合理建议;
最后,要站在和被建议者共担风险的角度,才能提出高价值的建议。
如果我们的专家,只知道一门心思地在书本和课堂上研究理论,根据逻辑关系和经济形势,来给动辄数百万考生和上千万毕业生,提出有关养家糊口、成家立业和结婚生子的“建议”。
那么这样的片面言论,注定只是理论上的狭隘思考,而绝非“知行合一”的慧眼独具。
归根到底,一时间出现这么多自相矛盾的“专家建议”,大多是为了赚一笔流量钱就走,揽一个好名声就撤。
至于00后毕业生和年轻人的真实困境,又有谁会真的在意呢?
总之,希望每个专家不要把自己太当“专家”,希望每个年轻人冷静思考身边的父母言论和“专家建议”,耳清目明、笃信不移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