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人与人的最终差距: 眼界和格局

前两天,看了一个清华学生的视频,视频里,这个孩子满是遗憾。

他说,自己来自5线城市的一个普通家庭,17年通过努力,考上了清华。

但到清华后,他却受到了官二代的“吊打”。

“吊打”他的,是合唱队的一个同学。

起初俩人一起玩,一起聊物理、聊人生,觉得志同道合,很是投机。

偶然的,他发现这个朋友的父亲,是一个大学的院长,也就是俗称的“官二代”。

刚知道这点时,他觉得没什么,因为找了半天差距,他发现那个朋友性格平平,成绩也一般,跟他差不多,没什么差距。

可后来,俩人的差距就慢慢凸显出来了:

这个朋友转了系,成绩越来越好。

不仅去了伯克利大学交换,大学期间还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论文,最后去了世界排名前四的一所大学读博。

而男生呢,他在清华的整个4年,都过得平平淡淡,只是完成基本的课内作业,最后跟风保研。

用他的话说:“也没做出什么特别的成绩。”

这个男生感觉相当的挫败,本科4年里,他一直在想。

这个朋友所有的成就,也都是自己努力来的,跟他的院长父亲没有一点关系。

他和这个朋友,同是清华起点,天赋资质也都差不多。

最终造成俩人发展天差地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一直说“家庭决定孩子命运”。

其实,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是超越家庭经济、父母职位这些条件,在很多隐秘的因素里,逐渐拉开的。

视频里,这个清华男生细细分析了他和朋友的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里,看似和父母的帮助没有半点关系,但每一点,又都来自家庭的熏陶。

1. 规划能力

这个清华男生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考上的又是清华大学。

所以家里人对他的大学生活,可以说是没有一点指导。

他对大学怎么规划一点概念都没有。

四年下来,他始终不知道大学的重心在哪里,直到大四,才幡然醒悟。

而他那个官二代朋友就幸运多了。

他一开始就知道:

清华并不是最好的出路,也不是最厉害的大学。

他是想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的,而他考清华,是为了打好数理基础。

所以,大学4年,这个官二代朋友,几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的,最后如愿以偿去了世界最强的四个大学之一读博。

看上去,两个孩子是人生路线的规划不同,可规划的尽头,却是眼界和格局的差异。

有句名言说:人永远无法站到认知以外的高度。

眼界决定一个人的最终高度。

这些东西,学校不教,它却像灯塔一样,能让孩子们在茫茫大海中,不迷路,不茫然。

能让孩子看到,天花板以外,还有更高的天空。

而眼界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两个孩子接下来的各种选择。

2. 试错成本

大学四年,两个清华男生整个状态都是不同的。

清华男生虽然一进大学就积极参与各种学校活动:

合唱队、志愿队、学生会、实践会……

他还用了大一一年的时间,辛苦准备考研等。

但他到大四才明白:这些都是“无效”努力,因为和他最终的目标完全不相关。

甚至连大一一年的考研准备,都是无用功——因为清华是可以保研的。

这些都让他花掉了大量的试错时间。

而他的官二代朋友呢,从大一一开始,目标就非常明确,他大学四年几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的。

不难看出:两个孩子在大学4年里,利用时间的效率都是不同的。

清华男孩是跌跌撞撞兜圈子,到大四才明白大学应该怎么过,他的官二代朋友,却直接跳过“试错”这个环节,直达目标。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清华男生在视频里说,他的官二代同学,在清华期间还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那就是去了伯克利大学做了交换生,而这个交换机会,全中国根本没几个人知道,他却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报名者之一。

交换生的信息、报名资格,这些信息资源,一定都是公开的,但知道这回事、并提前为它做准备的,一定是少数人。

就像前两年海淀很多学校有“点招”,如果不提前规划、布局,孩子即便在点招前知道了招考信息,也会错过机会。

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没有“指路人”,错过很多这样的信息资源,跟好的选择失之交臂。

这些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决定着孩子们的未来走向。

点滴的差异,都足以让孩子在大学4年里,拉开很大的差距了。

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将来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因为越往上走,他们接触的人越多,孩子会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他们很可能会被别人在眼界、思维等高度上“吊打”。

也会见识到更多真实世界的分化,也会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碰撞。

怎么提升父母格局?改变孩子看世界的眼界?这个题真的太难。

但最近十点君也有了一点新思考:

1. 当我们感受到差距,其实已经距离不远了

有句名言说:当我们看到了差距,其实是我们自己进步了。

能站在大学的平台上,跟很多优秀的同学并肩学习,看到并感受每个同学的进步,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眼界的开阔了。

甚至在大学里,我们感受到的这种人和人的不一样,我们对这些东西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将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很多差距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只有当我们看到、感受到这种差距时,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持续的学习、多方面的咨询,慢慢找补这些差距。

持续学习,一定是最好的打开眼界的路径。

2. 利用好现有资源,一步一步改变

学习、学历确实能帮我们改变生活、生存状态,但要想一步达成别人几代人的积累,还是挺难的。

去年,中科院博士的毕业“感谢信”刷屏各大公号,他出身凄惨,12岁时母亲离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在他17岁时也不幸离世。

他求学的每个阶段,无论家境、见识都比不过大部分的同班同学。

但他埋头苦读,凭着“读书,走出去,不枉活一生”的信念,最终博士毕业,成为科技精英。

向下滑动查看

如果横向比会让我们生出自卑和怯懦,那就低下头埋头努力。

终有一天,孩子回头时,会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在自己的突破中,找到持续努力的动力。

孩子们最终会明白——

很多出身的短板,我们无法弥补;

但通过不断地努力,通过时间的积累,我们利用好手上的资源。

最终会一步步,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