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回应"毒教材"事件,颐指气使地栽赃网络,向教育部和教材审查工作机制泼脏水,不承认夹带私货。可能他理解的夹带私货,仅仅是夹带文章、输送现货吧。而他所夹带的私欲,以及利用影响力倾销读物,这不是私货又是什么?
"毒教材"事件日渐明朗,却被温总编说成是故意火烧、别有用心、违逆、上纲上线、不负责任、网络戾气、裹挟等等。帽子扣得不少,却唯独未出真相,似乎老师、家长、网民、学生都没有知识 ,都不顾事实,都随波逐流。与其说是网络戾气烧着了语文教材,倒不如说是温儒敏的霸气点燃了教材,其毒气正被一股清风正气越吹越旺。仿佛正上演一出"啥急跳墙"的丑角戏,且看且清晰。
温儒敏夹带的私欲有三,其一,别有用心地把本位主义强加给了教育。目前,教育的内容和学生们求知的范围、知识量越来越大,学科门类多,思想政治、数理化、信息技术等等,客观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把无限的信息量调和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之内。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妄自尊大,强调自己重要,挤占学生的时间、精力,更不允许倾销读物,谋取私利。温总编"违逆"而行,捧着高考的指挥棒,恣意乱舞,破坏了学科之间的合理比例。这种本位主义,就是私欲,也是小集体利益,不是夹带私货,又是什么?
第二,违逆地把偏执偏见强加给了教育。社会的进步,使中文(语文)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比例必然下降。温儒敏把语文改成大语文,将一些不必要的文言文塞进课本,逆流而动。不要说把语文改成"大语文",就是倒退回"八股文",也挽救不回昔日八股文的"独尊天下"。这种痴心妄想、偏执偏见必被烧毁。
第三,不自觉地把狭隘带进了教育。教材编写是一种公权力,必须为公,而温儒敏是为了语文,不排除为了自身名利的可能。以他侵淫中文几十年的专业培养,尚且不能树起教育是公事公办的思想,可见其心胸狭隘,回应教材的初心令人生疑。在公家的地里放私骆驼,利用公权力实施私欲望,这个私货要比"毒教材"的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