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盘点高考“十大奇葩”现象, 与网友密切相关, 为什么屡禁不止?

高考是我国选择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举国上下都非常关注的话题。目前,上海市、黑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等省市的高考已经结束,而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浙江省等省份的高考正在进行当中。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改革开放进程中,已经进行了45次高考。45年中,高考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说高考是国家人才选拔的“顶梁柱”,名正言顺,实事求是,无可厚非。虽然,我国高考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高考被很多国家所仿效,证明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和选拔方式,是有许多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地方。

不过,随着高考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一些与高考相关的“奇葩”的现象,也不断出现,令人担忧,发人深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盘点这些“怪象”。

一、宣传“状元”,炫耀“高考成绩”

虽然国家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宣传“状元”,炫耀“高考成绩”,但是,与“状元”宣传和“高考成绩”宣传相关的事例,屡禁不止。

其中原因很清楚,一是隋唐以来,形成的“状元”情结;二是人们“猎奇”的心态,和准备茶余饭后的谈资的需要;三是经济利益驱动,为招收优秀生源,进一步为实现教育“产业化”服务。

二、热炒作文试题,大谈高考作文

每年高考的第一天,语文考试结束之后,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一定会冲上热搜。

人们在工作之余,谈论高考作文试题,探讨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难易,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人们并不谈论语文试题的命题精妙之处,而仅仅谈论语文作文,这就很“奇葩”了。

人们热炒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深层次原因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试题,看不懂也做不出来。作文试题的几个字,还是认识的。“龙飞凤舞”“舞文弄墨”还是略知一二。

不过,人们热炒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之余,却没有几个人会亲自“操刀”,“下水作文”,为人借鉴。这又是一个“奇葩”之处了。

三、热衷搜集高考试题,乐此不疲

我们每每看到,某地某科高考刚结束,高考试题就“现身网络”,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报小刊。

按理说,高考作为国家绝密的机密,一经解密,其自身价值已经丧失“殆尽”。不过,由于“应试教育”心态的作怪,搜集高考试题成为一种常态。

而一些机构则把这些高考试题编印成册,高价出售,赚取巨额利润。出现这种“奇葩”现象,说到底,是利益驱使的结果,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尽管目前,各地教育考试院都禁止公布高考试题和参考答案,但是,高考试题还是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流传到民间,传播到网络,印制成册,继续出售,屡禁不止。

四、男教师穿旗袍,招摇过市

近几年来,高考考生的母亲或长辈穿旗袍,来营造孩子高考“开门红”“一路绿灯”“旗开得胜”等吉祥,为孩子参加高考减少压力,也属于正常的事情。

不过,为了标新立异,一些男教师也开始穿旗袍,穿高跟鞋。这种现象,就属于不伦不类的行为。毕竟,男教师有男教师的性别特征,有自己的“三观”,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个别地方、少数学校男教师这种“疯狂”行为,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到了该认真清理,发文杜绝了。

五、借填报志愿,发意外横财

高考之后,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录取到自己理想的大学,这本该是最为正常之处。但是,由于高考改革,考生填报志愿数量增多,少数省份考生需要填报100多个专业志愿。

这种做法,不仅家长、考生“云里雾里”,就连一些老师也无所适从。于是乎,全国2000多家专业机构“应运而生”,他们充分利用家长、考生对高考志愿不熟悉的机遇,“大发横财”。据说,有一些机构为学生填报志愿,几天时间里,可以赚100多万……

填报高考志愿,本来是一件相对较容易的事情,但是,日益复杂的高考改革,也使考生选择高校日益复杂,为这些机构“骗取钱财”创造了条件。

据了解,很多机构为一个考生填报志愿,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出现了填报高考志愿“VIP”服务,为 一个考生填报志愿,开价高达数万元。

教育本来就是公益事业,教育服务也应该是高尚的行为。但是,现在这些都“变味”了,令人遗憾。

六、高价收取复读费,复读机构借机“敛财”

据报道,近几天,各地高考一边是高考紧张进行中,一边是焦急的家长热切期待中,另一边就是高考复读机构来回穿梭,发放各类高考复读信息,进行招生宣传。

高考复读学校适当收取高考复读费用,名正言顺,无可厚非。但是,借机“敛财”,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按分数“论价”,“坐地起价”,收数万甚至十数万元的“天价补习费”,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公益性的初衷,其“敛财”行为,发教育财,也是令人发指的。

当然,高考“喊楼”扰民、“撕书”发泄、传播有关“准考证丢失”的假消息、各类造谣,等等,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与上面的六大“怪象”合在一起,正好构成“十大奇葩”。

高考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大事,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希望有关部门能对上述现象进行规范管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庭负担。使教育的公益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做出切实贡献。

尊敬的网友,您认为还有哪些与高考相关的“怪象”呢?不妨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为高考营造一方净土。您说是不是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