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985研究生, 救不了双非本科, 学历歧视什么时候是个头?

文▎钱进来

先说一个数据,2022年全国考研人数总计457万,相较于去年,整整增加了80万,随之而来的便是考研的分数线每年都在攀升。

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考研成为了很多本科生在毕业以后的共同选择。

考上研究生是不是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今后的人生一马平川了呢?

并不是。

“对不起,你的本科是双非院校,第一学历不好,我们不能录用。”

这是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求职面试时,都会听到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背后,反映出一个扎心的事实:

即便你考上了研究生,但因为你的本科是双非,尽管你的研究生院校是985,和别人相比仍旧处于竞争的劣势。

要知道,很多本科生考上研究生就是为了自己本科学历的不足,以便在求职的时候能有一些优势。

那么这样一来,不是把那些双非本科生所有的路都堵死了吗?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双非学历

此前,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何看待交大博士求职时因为第一学历不是 211 学校被拒绝?”

具体情况是,一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工作三年之后辞职,重新踏入人才市场,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然而却因为这位博士的本科学历是双非,一直迟迟未能找到工作。

所谓的“第一学历”也就是的本科学历,已经是职场人士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虽然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但是大公司的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看重求职者的本科学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你考上985的硕士,甚至是博士,但只要你的简历上的本科学历是一所双非院校,你仍旧摆脱不了学历歧视的鄙视链。

“第一学历”是一道实打实的门槛,无情地淘汰掉了许多优秀的双非经历的学生,进入大公司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

人生不应该被困在“第一学历”里

在此之前,有一位北大的本科生发帖吐槽自己的老师:

“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

原来,该名本科生成绩达到了保研的标准,被保送到了北大,选导师时发现自己跟的导师学历是博士生导师,而本科却来自一所“双非”的院校。

于是便在网上发帖:“希望北大整顿师资。”

学生会因为老师的“第一学历”而嫌弃老师,可见这个所谓的“第一学历”的观念,在某些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学生歧视老师,世所罕见,这则新闻才登上了热搜。

但学历歧视却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

研究生导师因第一学历歧视学生、面试官因第一学历歧视求职者、职场上上司因第一学历歧视下属,类似的学历歧视的新闻屡见不鲜。

都说“高考是一考定终身。”

其实仔细想想,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影响高考的客观因素还有很多:家庭条件、所在地区的教育水平、考场上的突发状况。

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对于那些在高考中因为上述原因处于竞争劣势,没能考上双一流的院校的学生们,他们的人生就该被困在“第一学历”中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学历歧视什么时候是个头?

曾经的我们崇拜学历高的知识分子,现在大学生多了,我们又开始歧视学历不好的人。

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在录取官员的时候,尚且要遵循“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皆可用之”的原则。

现代更加文明发达的社会,就更不应该困在一纸学历里面。

名校固然值得敬仰,那些名校生的努力值得肯定。

但是不是只有名校生的努力才值得肯定。

那些所有努力备战高考的人值得肯定,那些考上双非后努力考上研究生的人同样值得肯定。

毕竟,他们只是想通过知识改变自身的命运而已,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

还记得那个二本逆袭耶鲁,回国后任教985的叶露鹏和洪玲娟夫妇吗?

他们的“第一学历”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双非”,但是他们一路逆袭考上世界名校,现在任教南京大学,为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略略寄语

可见,所谓的名校和非名校,只能代表整体水平,并不能抹灭个人的努力。

俗语讲:“满罐子水不响,半罐子叮当响。”

真正有智慧有学识的人,懂得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会通过某一方面去定义一个人,更不会因为某方面歧视别人。

而那些带着歧视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人,背后都是浮躁与虚假的优越感。

人生不应该活在他人的定义里,更没有谁可以轻易定义别人的人生。

只要向前走,总会有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