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仔细研究过你的身份证吗?
身份证作为如今人们出行必备的重要物件,但很少有人会想过去研究它。
当然也不会有人怀疑身份证这样严肃的物件会出错。
然而清华大学的王文湛教授经过研究后发现,身份证上却有四点关于语文方面的错误。
网友纷纷表示:
这些错误平常自己根本发现不了,但仔细琢磨后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2
第一就是身份证正反面所标注的信息不一致。
正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而背面18位数字前却写着“公民身份号码”。
在语义中“居民”与“公民”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而“居民”只是一个普通概念,居民可以是本国的公民,也可以是长期生活在本国的任何国家的人。
所以王教授认为身份证上写的应该是应该是“公民身份证”。
第二,背面表示出生日期一行中“出生”,所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楚。
出生可以表达的意思有许多种,可以是出生地,出生日期,也可以是出生家庭。
虽然我们都知道,身份证上的出生,就是出生日期的意思,但上升到法律层面上,在这里就有些不够严谨了。
第三则是身份证背面的“公民身份号码”描述不清。
王教授认为:公民本身并没有号码,而应该是公民身份证号码,身份证这样的表述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第四,身份证正面有效期的表述也存在问题,也不是很严谨。
有些老人的身份证应该是长期有效,但期限标注只为“长期”两个字。长期这个词在这里描述不清,长期指代的是一个时间段,并不等同于终生。
王教授表示:有效期限应该标注为“长期有效”,这样就不再是一个时间段的描述而是终生描述,更加清晰。
我们的语言与文字艺术更是博大而精深。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个字,说话时只要是语气不同,它所表达的意思也会完全不同。
就比如“方便”这一个词,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语气,就有不同的意思,把初学中文的老外,绕得是云里雾里。
还有一个“二”字的读音,什么时候读“er”,什么时候读“liang”,同一个字,不同场景的不同读音,我们的外国朋友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中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词语,虽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千差万别,就算是我们这些成日在母语中浸泡的人,也不一定能分清具体的区别。
3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民众,保管好我们自己的身份证件,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使用就可以了。
只要不是假的身份证,可以证明我们的身份便可以,上面是否有错误,我们不会太在意。
居民身份证作为我们身份的有效证明,在工作生活中的比重是日趋增加,如果没有身份证明,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大麻烦。
那古代的人是否也有类似于身份证的证件呢?如果没有,他们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首先推广了证明身份的官方证件。
商鞅为加强秦国集权统一,有效地管控国内民众,发明了“照身贴”。
所谓照身贴,就是一张打磨光滑的竹板,将人的肖像简单刻画在上面,并将姓名、职业标明,而且须加盖官府的官印。
商鞅要求全部秦国国民必须领取照身贴,没有照身贴的居民会被视作为黑户或是间谍。
在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秦国的照身贴,是唯一的,连贫民老百姓都拥有的身份证件。
商鞅死后,照身贴也随之消亡。在随后漫长的封建历史里,普通老百姓再也没有任何身份证明。
隋唐时期,制作的鱼符,是为官员量身定做的,并且配备了装鱼符的鱼袋。这是一种高级的身份证明,和大众百姓没有任何关系。
鱼符,顾名思义,其形状象鱼,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分左右两片,凿有小孔方便系挂于身上。
鱼符上刻有官员的姓名、官职、所属衙门,官员的官职不同,鱼符的材料也不同,最高级别为三品以上和亲王,为黄金制作,只为彰显其身份地位。
到了宋代,腰牌替代了鱼符,当然这种身份证明依然是为证明官员的身份与地位,和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
明朝时期官员的腰牌改为牙牌。进一步丰富了身份证明,在牙牌上添加了持有人的简单履历。
历史转换到清朝,除了证明身份的牙牌,朝珠和官帽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到了这个时期,牙牌已经与我们现在的身份证十分相似了,但它依然是官员们身份地位的象征,老百姓还是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证件。
我们的普通老百姓从什么时候开始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4
普通民众拥有身份证明,最早的时间是1936年,宁夏中央军为抵御红军而设制。
宁夏中央军要求居民凡是15岁以上,不论男女都必须佩带居民证。
当时的居民证是白布制作,长度为7厘米,宽为3厘米。上面详细记录了本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高、体貌特征等。
为了查验方便,这种身份证是缝在衣服里面的。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政府也曾印制发放过国民身份证。
当时要求年满18岁以上的国内公民,都应办理“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但是现役军人则不用办理。民国时期的身份证个人信息已经相当详细了,甚至标注有配偶姓名、教育程度。
建国后,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身份证,需要证明自己身份时,要出具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
在电视电影中我们也看到过,一个人去外地办公,需要带一大堆的证明材料。开具证明时,程序繁琐,过程漫长,而且携带也不方便。
直到1984年,第一代身份证才正式面世。
身份证采用聚酯塑封技术,单页卡式,编码也只有15位,甚至第一批的身份证,有一部分还是人工手写的。
拿到中国第一张身份证的人就是著名歌唱家单秀荣。
受经济和技术的限制,第一代身份证制作过程繁琐,防伪技术也差。
在当时制作一张假的身份证,好像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电视电影中,我们也看到过售卖假证人员,很是轻松地就可以为违法人员制作好一张假证。
从1995年7月1日起,我们的居民身份证更新换代了。
它采用了更高层次的防伪技术——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
以前制作假证件的违法犯罪人员走向了穷途末路,他们若企图更改身份证上的信息,而不损坏身份证件,那是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将使全息图像遭到破坏。
1999年10月1日起,我们的身份证再一次升级了。
身份证件号码由原来的15位数,增加至18位,而且从一个人出生,他的身份证号码就已经确定,是唯一的,终身不变的。
第二代身份证是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换发的,直至2013年1月1日第一代身份证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都知道,身份证是我们每一个人合法身份的证明,而且是唯一的,不可能出现重复。
但是却有一个人合理合法地拥有两张身份证。
5
他就是六小龄童。
六小龄童在西游记的精彩表演,可以说是精彩绝伦,对孙悟空的刻画是惟妙惟肖。
西游记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全国的轰动,由此全国人民都记住了一个名字——六小龄童。
但其实六小龄童是他的艺名。
他出身于戏曲世家,从小就和父亲学习猴戏,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整整4代了。
但由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深入人心,大家都只知道他叫六小龄童,而他自己的本名章金莱,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六小龄童这个名字给章老师带来了荣誉,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在外工作,需要出示身份证的时候,很多人下意识认为他的名字是六小龄童而不是章金莱。
思虑再三后,章金莱老师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由于自已的特殊情况,看是否可以有两个身份证,可以同时证明自己的身份。
这一要求的提出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了。
经过有关部门的多方研究,最终同意了章金莱老师的申请,从此章老师就正式拥有了两张合法的身份证,当然也是唯一有此殊荣的人。
6
在现代社会,没有身份证,我们将寸步难行。
身份证早已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
坐飞机需要身份证,乘高铁需要身份证,住酒店需要身份证;去银行办理业务也需要身份证。
2022年3月11日,在十三届五次人大会议闭幕会后的记者会上,中央领导曾明确表示:
今年我们要实施一项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
以后我们出行,将更加轻松快捷,不论是旅游还是工作,不需要带现金,不需要带介绍信,不需要带工作证,连身份证都不用带,只要一部手机,我们就可以轻松上阵,走遍祖国大江南北。
从无到有,从简单的15位数码、塑封材料的第一代身份证到带有智能芯片、全息图像、18位号码的第二代身份证,再到无实物电子身份证,小小证件一直在发展变化。
以小见大,一张小小的卡片,随着岁月变迁,也在不断变化,它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记录了人民生活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知微见著,这张薄薄的身份证,终将陪伴我们走向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