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把提高教学水平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与国际接轨上。各个专业的顶尖人才,也以出国留学为骄傲,觉得到外国学习过就能高人一等。然而这种教育理念,并不适合在所有专业学习上推广。
对于数理化这种理工科学习方面,确实需要向先进发展国家学习,然而在文史、艺术类学科上面,若还向外国学习那将不再是文化交流,而是文化入侵。从小学课本插图现象,到清华美院的屡次塌房,便可见一斑。
“妈妈,后羿是中国人吗?”清华美院教授的作品,让家长无言以对
一小学生家长暑假带儿子,到位于清华大学内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据悉该博物馆已经被列为首批全国科教基地,本来中小学生家长们就愿意带娃到清北高校参观,让学生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顺便到博物馆里深入学习一下,对学生有很大教育意义。
刚到博物馆门口,两座大型雕像就吸引了学生和家长的注意,其中一座便是妇孺皆知的《后羿射日》。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给学生讲解过这个古代童话故事,可看到雕像后,学生还是产生了疑惑:妈妈,后羿是中国人吗?
很多学生印象里的后羿,应该和古装电视剧里差不多的形象。即使天上有10个太阳天气比较热,穿得比较少可以理解,但是相貌特征应该还是和我们差不多的。
清华大学里的后羿,看起来完全就是个外国人,大鼻子、卷发。作品风格和国外雕塑也非常相似,全身一丝不挂,手上的弓箭也不像是中国古代弓箭的样子。若不是有作品介绍,很难把它与古代童话故事联系在一起。
难怪小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家长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告诉儿子,后羿的确是中国的,但是这个作品未必是。实际上“混血后羿”的作者不仅是中国人,还是清华美院的教授魏小明。
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国界,美学教育界亟需整顿
清华美院不属于八大美院之一,不过有清华大学的名校光环,下属的二级美术学院自然也高人一等。眼下提到清华美院,很多家长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毒课本插图设计师吴勇,还有那些接地府的眯眯眼设计作品,完全脱离了大众审美的标准。
“混血后羿”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质疑了,此前就有人提出该作品土洋结合不伦不类。尤其是一丝不挂的造型,很容易误导下一代。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都知道用树叶遮挡,后羿为啥不懂?
尤其是摆在全国科教基地大门前,着实让一部分家长感到脸红。有网友戏称,可能是天气太热。美术生画人体素描已是家常便饭,外国艺术作品也经常一丝不挂,这都可以用艺术来解析,但是发型和容貌也变异了那就叫人难以接受了。
该作品的设计者魏小明教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又前往奥地利维也纳皇家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回国后就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2003年至今担任清华美院的博士生导师。
魏教授的作品向来以中西结合的风格,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在外国人眼里颇具中国特色,而在中国人眼里又洋味十足。或许在美术界想要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违背大众审美和历史事实的艺术作品,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还何谈美丑之说。
很多人觉得家长因为毒插图一事,有些草木皆兵了。艺术无国界,但是艺术家应该有国界。创新的同时,不能哗众取宠,为了获奖和标新立异,歪曲丑化事实,这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极大伤害。
笔者有话说
小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句质问刺痛了多少人的心扉。有人说艺术作品不需要太多人读懂,是给少数人欣赏的,那为啥要摆在科教基地的大门前,供来往的各个学段的学生和家长观赏?
眼下美学教育已经提上日程,家长和老师越来越重视,但是可供学生学习的课本和素材却越来越少。无论是课外书,还是艺术作品,家长都无法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万一理解出现偏差,反而成了反面教材。
还希望教育部门在彻查中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的同时,对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审美引导予以调整。不能再让土洋结合不伦不类的艺术作品,来污染下一代的心灵之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