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村小来了“00后”班主任

天气即将入伏。几场中雨后,阳光复出,洒在潮湿微热的空气中。路面上的积水还未消散,不时有带着口罩的行人匆匆走过。

七月上旬的东北开始酷热起来。吉林省四平市的乡村教师王博正与他的三个学生一起,进入了期末复习的状态。

▲孩子们在学校里堆的雪人。

与去年九月刚参加工作时的心理落差相比,现在的王博已然像一名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一样,心情平稳了许多,即使只有三个学生,各种工作他也尽心尽力,力求做到万无一失。闲暇时,王博也学会了自我放松:听着歌曲开着车,约上三五好友小聚,聊聊天。之后,继续以“打满鸡血”的状态回归工作。

像王博这样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当教师并不是个案,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教育群体。尽管城市化不断发展,乡村人口仍然有几亿。当前,很多乡村学校特别是较偏远地区乡村学校面临学生人数少、教师吸引难、教育质量亟待提升等挑战。因此,对于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师,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照顾。

一、择业

2001年,王博出生于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郭家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在上小学之前,王博所在村的村小便已经被撤销,学生都被集中到镇上的学校,王博也就早早开始了住校的生活。每年只有寒暑假,王博才能回到家里和父母团聚。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作为家中的独生子,王家对于王博的教育格外重视。在镇上读完小学一年级后,王博便被送到了四平市内读书。在家教和自律的影响下,王博从小到大成绩都还不错,唯一的遗憾就是童年时父母陪伴的时光不多,更多的时候都是一个人面对学习和生活。

即使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状态,但多年离家住校的生活经历也让王博更加意识到,如果能在家门口就有学上、有老师教那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王博萌生了扎根乡村陪伴孩子的想法。

这件事情让王博困惑了许久。在无数个夜深人静、辗转反侧的夜里,王博躺在宿舍的床上,一边想着父母,一边想着快快长大。

时光如白驹过隙,日子就在平淡中一天天过去。

在经历十个寒来暑往后的2017年,16周岁的王博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高考。

高考前,王博就已经决定,坚定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回到乡村去,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小学起,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王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感。从那时起,一颗梦想的种子就默默地埋在王博心中。

怀揣着这个梦想,王博毅然报考了吉林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项目。最后,王博顺利通过该校的提前面试,凭借出色的成绩被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录取,距离他的教师梦更近了一步。

当然,免费师范生也是有条件的。王博在面试时被告知,毕业后他会被定向分配到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一个距离他所在的铁东区开车约有两个小时车程的县。

2021年,王博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作为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批招录的免费师范生之一,入职伊通县大孤山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去年九月开始,在该校所属的杏木小学担任起了二年级班主任。

而整个二年级,只有一个班,三个学生。

二、从教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文科、理科有5个专业共招收200名免费师范生。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招收70名,理科招生30名,共计100名。

王博说,吉林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学校“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专业。经面试合格的考生,在高考分数出来后,在提前批次填报专业志愿。而其他专业是不需要面试成绩的。

根据协定,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校任教,履行国家义务。鼓励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用人单位与免费师范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大孤山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所公办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于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镇大桥村,距离县城10公里。该校前身为伊通满族自治县第十五中学,2003年按照县政府学校布局调整的要求,把原爱民乡中心小学并入伊通县第十五中学更名为大孤山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该校下辖一所中心幼儿园、两所村小学。

杏木小学是王博从教生涯的开始,王博希望能在这里扎根坚守,帮助更多乡村孩子完成学业。根据要求,王博需要在村小服务至少十年。

学校目前有二、三、四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一个班。而且学生也并不多:二年级有3个学生,三年级5个学生,四年级7个学生。目前,杏木小学共有6位老师负责,平均两个老师负责一个年级。

去年秋天,王博从一位老教师手中接过唯一一个二年级班级的班主任职务。

尽管之前知道要回到农村任教,但是报到那天还是与王博的心理预期有很大落差。

“当我知道自己班级只有三个孩子,脑袋‘嗡’一下,一片空白,这和我大学里学的教一群孩子的技能以及实习时候带一个大班级有着天壤之别。”看着眼前的三个孩子,王博只能自我宽慰。刚开学的那几天,一直有些闷闷不乐,只能听听歌,周末和朋友小酌一下缓解自己内心的困惑。

但是王博很快意识到,不能总让郁闷的心情影响工作。

“几十人有几十人的教法,几个人有几个人的教法。”教师的使命不在于教多少学生,而在于无论几个学生,都要因材施教,把学生教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王博开始探索适合小班额的教学方法。

班级里三个学生,一个是女孩,两个是男孩,都是学校附近村的。王博负责教该班的语文、数学和劳动科目。此外,还有一个老师教美术,一个老师教体育和校本,一个老师教音乐。

“虽然我们老师和学生都很少,但‘五脏俱全’,音乐、手工、书法、科学等课程都有,各位老师发挥所长,分工明确。现在学习环境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王博对我说。

住在县里的王博,每天开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路程需要半小时左右。除了自己上课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教师给别的班级上课以及在自己班级里坐班。

“夏天8点开始上课,冬天8点半,时间上还算富余。”王博说。

只有三个学生的班级,人人都是班干部。“每个人都能管一摊事儿,而且就学习效率来说还很高。”在王博的安排下,每个学生平均都有两个职务。

受过专业师范教育训练的王博更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培养孩子们的体能。课余时间,王博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并随时沟通。在冬天的体活课上,王博会带学生们打雪仗等,不仅锻炼孩子们的体魄,更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是王博在大学期间练就的教学基本功,走上工作岗位后,王博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我做课件还是比较好的,比如一些游戏,像青蛙过河、小猴摘果等。”谈到教学设备,王博比较自信。在杏木小学,老教师还是以板书为主,一个是习惯问题,另一个是板书可能呈现更清晰。王博更多时间也还是习惯用板书,只在讲新课的时候,王博才会用课件来进行教学导入。

短短一个学期里,王博就有了太多有趣的回忆。

有一次语文课,王博给孩子们讲授课文《田家四季歌》。按教学要求,这篇文章要求学生能够熟读与背诵。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王博笑着对我说:“在带领学生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东北的小孩儿齐声朗读读出了一种二人转的感觉,快唱出来了,特逗。他们专注朗读的神情,特别好玩,特别可爱。”

课堂之外怎样鞭策孩子们的功课?仅有三名学生的班级也可以成为一种优势,王博为此进行了“私人定制”:每天针对三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会给他们留不同的作业,以便于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VIP。”王博举了个例子,有一天放学前他给孩子们留的语文作业是:其中一个孩子因为最近古诗没有背熟,他的任务就是背诵古诗《夜宿山寺》;另一个孩子因为前两天生字听写差一些,其主要任务就是熟悉生字;还有一个孩子古诗和生字都没有问题,主要就是预习后面的词语。

仅有三个学生,即使是差异化留作业,第二天也可以高效率地检查,而且效果非常不错。

三、记录

对于自己从小住校的经历,王博五味杂陈。他从自己的身上推己及人,意识到陪伴与记录对于一个人童年的意义。“00后”的王博想到了在社交平台用小视频的形式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我的到来一下子拉低了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除我之外的其他教师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作为杏木小学唯一的年轻老师,王博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一股年轻的气息。

“时代的记录者,宣传正能量。”这是王博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自习、课间休息、午餐、体育活动、大扫除……三个学生的成长的点滴都被王博耐心地记录下来。

▲一起大扫除。

谈及给孩子们录制小视频的初衷,王博对我说:“我从小的生活就没有这样的记录,因此我想用一些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成长,等他们长大后回顾童年的经历时,会有一个美好的回忆。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留守儿童。”

王博在社交平台的名字就叫“00后班主任”,在个人简介处,写着“2001年的东北乡村教师,三个孩子的班主任,孩子们的童年记录员。”三句话诠释了王博的工作。

为了增进亲子关系,让家长和孩子多一些互动,王博有时候也会“突击”在班级群里让家长发一些孩子当下的状态,让家长对于孩子有更多的关注与陪伴。然后王博会把这些当下孩子们的状态记录下来,做成小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上,作为孩子们成长的见证。

王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每条视频下面都有几百条的评论,绝大多数都是支持与鼓励,这也让王博非常有成就感。

也正是王博的坚持,使得孩子们的家长即使在外打工,也能时不时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这类小视频成为了家长们在外打拼的动力之一。

有一次,一场大雪后,王博和全校的十几名学生一起打雪仗,被学生们“群殴”了,学生们把王博埋进了雪堆里。“那是我非常开心的时刻,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纯粹和快乐。”每次看着这些视频、回忆起这些事情,王博都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为了对学生的情况掌握更细致,今年1月,王博利用寒假前的几天开车走访了三名学生的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家访。

▲家访(中为王博)。

其中一个学生住学校附近,另外两个坐校车需要20~30分钟。“每家的情况都不太一样,这次家访非常必要,增加了我对他们的了解。”王博说。

“能感觉到家长们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是非常上心的,很重视,但是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低,也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带的两个学生里,一个奶奶不识字,另一个奶奶小学念到四年级。”

王博还讲了一件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班里的一位男生,父母离异,平时不经常回来。有一次妈妈回来看望他,小男孩非常开心。可是第二天醒来之后,住在另一个屋子的妈妈已经走了。小男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非常伤心。

这些事王博听后内心像被刺扎一样,下定决心要多在几个孩子身上付出一些。“学生给我讲这件事的时候,都能看出来他的失落。教师是一个良心活,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必须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温暖的陪伴。”王博说。

四、坚守

近年来,由于适龄人口下降、农村随迁子女进城上学、学校撤销合并,乡村学校数量不断减少。在伊通县,平均每个乡只有两所村小。

王博所面对的也是当前很多乡村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取得了全面脱贫攻坚战胜利成果的同时,中国农村教育仍面临着城挤乡空、留守和流动儿童教育保障、区域间教育不均衡、中职教育发展滞后以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不稳定、保障差等系列问题。

人数少却没有被合并,这种情况在吉林省还比较常见,因为村里留守儿童也不少,因此就保留着,但是王博认为以后合并也会是一个趋势。

王博比较在意的是在外打工的父母们对孩子们的关心。“他们平时可能在外面比较忙,不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都是我主动打电话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们沟通。”王博说。

随着越来越多乡村孩子跟随父母去打工所在地上学,乡村地区的学校每年也在不断减少。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达1.45亿人,比2020年增加293.38万人,增幅为2.06%。

但是,这主要靠城区和镇区的增幅来带动,分别为5.74%和2.71%。而乡村义务教育在校生数为3418.77万人,却比2021年减少140万人,减幅为3.93%。

再看学校数量的变化。2021年义务教育学校数为321901所,比2020年减少6287所,减幅为1.92%。其中,城区和镇区的学校都是正增长,分别增幅为2.72%和0.46%;下降的依然是乡村学校,学校数目减幅为3.70%。

学校减少背后的因素是人口的流失。据相关数据显示,通过对比第七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8座城市2020年常住人口较十年前减少超过100万,分别是河北保定市、黑龙江绥化市、吉林四平市和通化市、四川资阳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安徽六安市和安庆。

这其中,东北地区的城市就占了一半。王博所在的四平市人口从2010年的338.63万人减少到2020年的181.47万人,降幅高达46.41%。

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也让乡村教育的问题和重要性被凸显出来。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今天,拿什么留住乡村教师也是一个问题。当前师范教育确实学费不贵,更有免费师范生教育为乡村地区输送大量人才,但乡村教师的待遇水平和教学环境依然还有提升的空间。

王博目前每个月到手工资近3000元。“可以维持生活,因为每天都是在学校和学生一起,除了吃饭和平时开车油钱,也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王博说。

最近,王博的父母也和他商量,希望他能回到市里或者县里工作,以便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但最后王博还是用自己的真诚说服了父母。

“父母年岁渐长,可能也心疼我,怕我在村里受委屈,但是他们最后还是愿意尊重我的选择,给了我很大的空间。”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温暖的家庭里,王博才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王博用自己的执着选择了留下。既然留下,就要做一些事情,活出自己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就体现在王博向孩子和家长们传递“读书依然可以改变命运”这样一种价值观上。

“夸张一点说,我认为读书是农村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读书会增长眼界,消除孩子心中的‘大山’。如果不读书,很多情况下就是出去打工、学手艺,帮家里干干农活等,我还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王博说。

班级里的三个孩子中,女孩的梦想是去首都当医生。两个男孩子的梦想非常坚定:当一名人民子弟兵,保卫祖国和人民。

对于他们的梦想,王博百般呵护,鼓励他们向着梦想去努力。

不久前,王博通过微信发给我一张照片。照片里他正在课上给孩子们播放天安门广场阅兵的视频。当三军仪仗队经过的时候,三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将手举过头顶,敬起了少先队队礼。王博用手机抓拍下了这一幕。

▲视频里当三军仪仗队经过的时候,孩子们不约而同敬起了少先队队礼。

课间,王博也会静静地看孩子们画画,或在窗边看着孩子们玩耍。通常情况下,王博会带着耳机,听着“80后”和“90后”小时候爱听的《丁香花》《大海》等经典流行歌曲,或者和其他老师一起打打篮球和乒乓球,度过学校这段悠长又短暂的时光。

作为一名喜欢听老歌的“00后”,王博多少有些怀旧。“比如看到学生们用的那个卷笔刀,就和我小学时候用的一模一样,那一刻会在他们身上看到我自己以前的样子。”杏木小学门前有一座大山,而王博儿时就读的小学后面也有一座大山,这样的景象也让王博感到亲切,觉得这也在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使命:帮助学生“走出大山天地宽”。

看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模样,王博发自内心地希望他教的这第一届三个学生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拥有快乐的童年和内心向上的力量,未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