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100银元改为100块钱, 教材的“良苦用心”泡了汤

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刘胡兰》一课里说,敌人用100块钱诱惑刘胡兰出卖同志,因为把原文的100大洋改成了100块钱,引起了家长的异议。

刘胡兰那时候的中国,已经废两改元,银两基本退出了市场交易,大家都是用银元,过去是袁大头,后来是蒋光头,因为最早的银元是外国来的,所以统称大洋。

大洋很值钱,一块大洋至少相当于100块钱,100大洋就是10000块钱。家长看到敌人给刘胡兰的开价从10000块钱变成了100块钱,感觉是在骗小孩,所以很生气。

教材编者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应该不是把刘胡兰的英雄故事改编成了电信诈骗,而是出于孩子们对大洋并不熟悉,所以直接写成了100元。这本身没有错,一个大洋不就是一元吗?

那教材错在哪儿了?我想这是一种没有考虑到受众生活环境的“失察”。现在的孩子不是过去没见过“大团结”的孩子,他们的消费水平不是停留在几毛钱、几块钱的水平,而是吃顿饭几百、旅个游几万的“中等发达”水平。让他们理解一百块钱有可能发挥出让人出卖同志的作用,恐怕是难以理解的。编者的“良苦用心”泡了汤。

教材不好编,原汁原味的课文有时候不容易理解,甚至容易误解;教材更不能“瞎编”,尊重原文、解读原文才是正确的选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