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很多人眼中,大学老师如同教育行业的“天花板”。每天课不多,上完课就没啥事了,自由时间比较充裕,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收入高且稳定。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大学老师和我们这些“社畜”一样,也会被领导约谈,也会有绩效考核,甚至还会被解雇,面对中年失业的尴尬境遇。
50岁副教授被“清华”解雇,究竟做错了什么?
一位50岁的清华副教授竟然失业了,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据了解这位教授现在50岁,在2012年入职清华,已经为清华努力工作近十年。
按照清华“准聘—长聘”的制度要求,只要工作十年都会自主获得长期合同。原本以为在清华干到光荣退休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是清华的hr则要求这位教授按照正规程序提交长聘的申请书。出人意料的是,在专家评审全票通过的情况下,学校却拒绝了他。
他实在想不通自己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教育育人,究竟做错了什么?以至于清华如此冷血。于是他多次找学校领导去讨个说法。
而最终校方给他的回复是因为,现在清华教师准聘期考核的导向是以科研为主,其他教学育人等方面,不是评价的重点。
对于这样的回复这位教授也是满腹委屈,辛苦教书育人的付出被不值一提,却因为没有发论文被辞退。
有很多网友看到后也为该教师鸣不平,觉得最为教师的职业就是授业解惑,如果一刀切,不管你教得好不好,也不管你教育学生好不好,只看有没有发论文,是很荒谬的。
教授的本职工作是教授,别以科研为衡量标准,寒了老师的心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会用你教会的方法再去学习其他的知识,这才是老师的本职工作。
如果唯科研成果评价老师,科研不能完成就是不合格,甚至连上课的权力都失去,而发几篇论文,书教的马虎写完全是可以的,会寒了好老师的心。那样谁还肯花时间为学生们用心准备一节课。
大多数就会以所谓“科研”为主业,到了上课的时候照本选课,或者“埋头念ppt”。那学生们寒窗苦读十年,进入大学,结果老师们根本不好好的教学生,或者说没精力教学生,那这个教育不是病了吗?而且还病得不轻。
所以学校不能要求教授们不能一股脑重心放在科研论文上,要回到教授的本意中去,担得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但我们现在的教授,很多都为了现有的评定标准奔波着,少了讲课授业的本心,多了很多功利心。
导致现在老师很多,但好老师很少;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多,但是四年之后学有所成的却少得可怜;大学生毕业生一抓一大把,可企业却找不到想要的人才。
或许是现有的教授评定标准有待革新,可能教授的课业成果可以通过几篇论文反应,但是它真正教学影响了多少学生,让多少学生受益了,这是很难反映的。
唯有把人才培养纳入对大学教授的考核,让广大学子学所成
不能因为教书与人不好出业绩,甚至没法量化屏蔽,就淡化它,不将其视为它视为是考核的标准。毕竟学生是来学习的,不是看老师搞科研的。
我国两弹元勋钱学森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呢?这是多么悲哀,这能怪老师们不争气吗?他们也是普通人,也得养家糊口,而现有的考核标准只能让他先顾自己。
至于教书育人,那只能看情况了,有精力则多育,没有则少育或不育。所以笔者觉得唯有把人才培养纳入到大学教授的考核,才能回答钱老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最原始的意义与本质,让广大学子学有所成!
笔者寄语:科研做得好,不代表它能教好书。而且科研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可现在科研和培养人才几乎是脱节的,有多少科研成果是为了教学?又有多少学生是享受了老师的科研成果的?值得我们反思。
最后希望老师们都能够不忘初心,用心教育广大学子们,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