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就业

著名教育学者: 应减少职称对教师工资的影响!

近日,人社部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此,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的一番评论,我非常赞成。

熊丙奇说:

只要根据职称确定薪酬待遇这一职称制度、酬薪制度不变,不管怎么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都会是“僧多粥少”——除非都可评为高级职称。所以,我们应该改革中小学职称与薪酬制度,减少职称评审对教师薪酬待遇的影响。

我觉得,熊丙奇很了解中小学教师的现状,也切中了当前的时弊,找准了中小学教师的痛点以及管理上的难点。

02

在很多中小学,老师们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倾向,就是一切为了职称。

想任什么课,是否担任班主任,要不要写论文,要不要做课题研究,要不要讲公开课,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要盘算着是不是对评职称有用。

只要是老师们聚到一起聊天,不管开始的话题是什么,最终总会扯到职称上面。

职称,是教师生命中的最重要内容。

为了评职称,各地更是上演过无数悲喜剧。

其中一些,也有辱斯文。

有上访告状的,有站在桌子上骂校长的,有在网上曝光黑幕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大家不妨上网去搜。

至于为了评职哭哭啼啼,更不新鲜。

为什么老师们如此在意职称?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在职称上面附着有太多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工资挂钩。

一旦评上了高一级的职称,工资马上就能涨一大截,而且能终身享受。

03

老师们把大量心思和精力用到了评职称上,弊端非常明显。

一是容易引发矛盾,也容易产生腐败。

大家对职称你争我抢,本该和谐的同事关系变得微妙,竞争对手之间都暗暗较劲。

现行的评职方式,实际上是各种奖励证书的比拼。

而每年的奖励名额是有限的,人人都想评职,需求不可能都满足,这时候,难免会有人剑走偏锋。

这事,不能深说,懂的都懂。

二是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评过职的都知道,就算能评上职称,整个过程也筋疲力尽。

从时间到精力再到金钱,都有较大的消耗。

更不用说,职称论文的发表已经成了一个行业。

老师们的职称论文大部分都是花钱买的,除了评职使用,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基本上就是学术垃圾。

三是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评职无望的老师,当然是怨声载道,心气不高。

而评上职称的教师,很多人也打起了心里的小九九。

因为工资已经提上来了,再努力干工作也不会再有进步的空间,于是开始要求少教课或不教课。

每学年的新学期开学,安排任课时相关领导都愁得要命。

这种现象虽然不是人人如此,但至少在某些地方是比较普遍的。

04

当然,有关部门一直在不断完善制度,也明确规定了职称要能上能上,不搞终身制。

但想要落到实处,太难了。

学校里人员流动频繁,工作变动复杂,一位老师开学时教课,过了一个月可能就不再教,而变动职称和工资的过程相当繁琐,涉及到很多个行政部门,不可能及时改变。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情社会里,谁会去动别人已经拿到手的奶酪呢!

所以,一位老师只要挣上了高级职称的工资,就能一直挣下去。

除了因为犯错误受到降级处分的个别教师,我似乎还没有看到过“高职低聘”的情况。

所以,靠对制度的小修小补,无法改变现行职称制度的弊端。

05

怎么办?取消职称和工资挂钩就是一个好办法。

一个合理的方案是,工资主要由工龄工资、绩效工资、班主任费、农村补贴等项目组成。

工龄长挣钱多,这是全世界各行业都通行的做法,是对员工历史贡献的肯定。

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早晚都能享受得到,这也非常公平。

而绩效工资则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对员工当前贡献的回报。

真正向教学一线倾斜,把课时费提上去,让承担着最繁重工作的任课老师多挣些钱,大家也都服气。

很多人都认为,职称制度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现在的负面作用也已经相当明显。

专家说取消职称和工资的挂钩,个人觉得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建议。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