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年轻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自制栏目成为互联网内容平台一种必须进行的政治正确。
但大厂内容下场并不意味着整个互联网平台路线逻辑的本质变化,因为把内容自制做成自己生态闭环,即便对财大气粗的大厂都算的上成本不能承受之重。
更多是作为自身内容生态补充和补位。
我也一直认为,证明我尝试过,将是互联网下自制内容的长期状态,直到这个暑假,知乎开始做了一次有趣尝试。
准确说,是知乎暑期活动上线的三档自制节目:荒野系青年谈话节目《荒野会谈》、高考纪实人物访谈节目《我的高考笑忘书》、职场青年纪实观察节目《我所向往的职业啊》。
没错,从栏目选题上,我们就能感受到属于年轻人的气场。
而数据结果也出人意料的好。
截至9月15日,《我的高考笑忘书》、《我所向往的职业啊》、《荒野会谈》三档自制节目,光在知乎站内播放量达11280万次。
三档节目火爆夏天
可以说,知乎大概自己也没想到,这三档弱化综艺感,更多还原Z世代的真实问题和态度的视频栏目,反馈会出人意料的好。
但放在更高纬度视角来看,某种程度,这可以称得上知乎一次自身内容生态和表达的深度思考和尝试。
相比于那个被标签化的你问我答的综合知识社区,知乎有些底层是永远坚持的,但很多基因已经在快速重组。
起码从三档节目透出的元素来看,一个更年轻化,生态更闭环的知乎轮廓在慢慢清晰。
没关系,节目很精彩,我们娓娓道来。
三档没法定义的暑期节目
首先,忘记官方身份和平台流量这件事。
这三档以内容为感知导向的视频栏目,如果不是内容被素来以口味挑剔的知乎er认可,那基本就是流量黑洞了。
拿《荒野会谈》来说,把圆桌模式搬到荒野场景中,营造了一种很独特的观感。
而且找到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思考力的年轻人“意见领袖”,他们有来自90后、80后甚至00后的代表。
从当下年轻人面临的社交、兴趣、爱情、职业等问题出发,多元化、真实还原年轻人的思想状态,来共同探讨一些社会现象。
但并不止步于塑造年轻人喜欢的户外场景感,而节目最大的内核观感在于:真诚。
属于年轻圈子交流那种特有坦诚和真实。
从一个词语出发,去引导大家,通过这档节目的一个主题来思考自己的人生。
比如首期的开篇,话题是关于年轻人的社交,无论是讲社恐社牛还是“酷”,或是谈代际不同、群体特性。
用了很多社恐、社牛、社杂等诸多年轻化标签,仔细拆解,详细透析,这样真正贴近年轻人的文化表达。
而在嘉宾们层面都有很真诚的表达。
比如第一期中节目中唯一的明星的章若楠,在讨论自己是社恐还是社牛的话题方面,她说出自己很矛盾,既有牛杂的一面,也有社懒的一面。
而在这样一种群像交流中,大家用具体的例子和切肤的经验来谈论,反而解读很深入,但又不晦涩。
而《我所向往的职业啊》则延续了这样内容内核,或者把真实这一特质最大程度放大了。
在职场类节目中,用极少见的纪实手法而不是事先的编排,对知乎上年轻人高赞、热议的职场内容进行视觉呈现。
比如第一期的在硅谷做程序员,是一种怎么样体验。
很快就有观众提出共鸣问题,在谷歌程序员说「做巨轮里的一个螺丝钉也很好」,这是当前职业环境中的普遍心态吗?
知乎问答页面
而嘉宾会客厅中,则是一个很开放的场域,人人谈自己的观点,并不要求你一定认同其中某一种职业回答,提供的不是速成答案也不是既定铁律,而是思考和交流过程本身。
所以才能频繁碰撞出这样金句。
“专业能力决定职业长度,而自驱力决定职业高度。”
"所有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对的。”
等等。
这是觉得《我所向往的职业啊》的不同于其他职场内容的呈现,真实的揭开职场真相,不是为了答案,而是去关注去谈论得到答案的过程。
而《我的高考笑忘书》里访谈的12个人物,有演员、导演、科学家、副教授、程序员、工地技术员等等,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经历——高考失利。
就像知乎同一问题下的12个不同回答,节目真实呈现了高考失利后的12种不同人生。
而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高考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高考失利后会对自己有很重的失望感和谴责感。
《高考笑忘书》中唐小君用的真实经历这么一句话:“高考失利只是说你失去了一个非常确定的人生机会,但是你获得了更多的探知未知的可能性的玩法。已知的不够惊喜,未知的才足够有趣。”
真实才有说服力,如果再有一些温度,那么这样力度就不局限于鸡汤,而真正传递出一种值得信任的价值观。
知乎上相关话题
高考失利决定不了你的终点,能走出怎么样的人生,从来都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
如果一句话总结这三档节目,真诚不会做作,干货多又好看,内容丰富但又不至于求索无门。
这很知乎。
还是被低估知乎内容社区
对,这很知乎。
这三档很难定义的视频栏目,本质都是很知乎的内容表达。某种意味上,知乎早就形成了自己社区文化语境以及背后氛围,但另一方面,知乎的内容其实一直没有完成自己闭环逻辑。
可以不夸张的说,一直以来靠知乎沉淀的大量优质的回答和专业讨论的内容,养活了很多社交平台知识类KOL。
有多少某音,某站的博主直接搬运知乎答主们的辛苦码字成果,到各自阵地跑马圈地。
所以,视频化时代到来后,知乎这样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内容社区,一个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沉淀下来的专业讨论内容不止停留于用户偶然的发掘。
而是以更多的形式更好地被挖掘、被呈现,让更多人在更多场景下看到。
而对这个问题回答,知乎成功回港上市之后,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在发布的公开信写到这么一句话。
“好的公司,需要在穿越周期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解答。”
知乎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叫“生态第一”,也就是说,生态良好的社区会具有互洽共荣的活力和自驱生长的动力。
截至目前,知乎已拥有1.6亿注册用户,从服务一部分人,到成为普惠内容平台。
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名人,包括歌手罗大佑、国际钢琴大师郎朗、导演王小帅、贾樟柯、演员周冬雨、表演艺术家陈佩斯、美食家蔡澜等,都以不同形式活跃在知乎平台。
此外,知乎的机构用户数,也已经达到14000家。
更大财富是知乎的内容沉淀,总问题数超过四千四百万条,总回答数超过两亿四千万条,月活跃付费用户数超过250万,年访问人次超过30亿。
而知乎社区的问答和内容筛选机制,鼓励真诚的表达、专业的讨论、友善的互动,保证了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广泛传播和长久沉淀。
同样,由于知乎的产品形态偏重于积累型,内容沉淀较多,而非必须具备时效性,因此,知乎的一些热门内容可能会在三年前产生,而到今天,它们依然能对用户产生帮助。
知乎,算是中文互联网中为数不多的宝藏公司了。
但如何一直把这样内容金库找到他们财富密码,是知乎一直在探索的,这也是为什么知乎早在三年全力发力视频领域,构建起视频创作生态。
但作为问答型社区,视频载体本质很难完全依赖个人答主的内容生产,一方面视频门槛对于问答型博主成本相对高,特别是专业度和挑剔眼光著称的知乎了。
但另一个侧面说,多年沉淀下的大量内容依然有着巨大想象空间和挖掘潜力。
知乎就有这么一个案例,2019年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灵感也正是来源于知乎问答。
马伯庸在《长安十二时辰》小说后记中提到,当他看到“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问题时,脑海中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唐代的长安城。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知乎暑期三个栏目中来将优质回答以节目视频形式呈现,给知乎的内容闭环做了一次最有实际意义的尝试。
而且还承担着一层更深远的战略考量。
知乎回归Z世代
为什么是高考,职场和生活方式作为栏目主题,这往往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
以高考为例,高考期间,知乎正逐步成为考生备考、填报志愿的核心内容来源和消费场景。
2022年高考期间,高考整体相关内容的总浏览量超过25亿次,同比增长57%,择校相关话题的内容总量增长至约770万条。
于是,知乎沉淀出了一个包含大量专业讨论高考相关内容的“高考社区”。
单是2021年,知乎就积累了超4000万高考相关问题和回答,涵盖超过2800所高校和700个专业的相关讨论。知乎高考内容共服务用户数近3500万,相关问答总浏览量近20亿。
知乎中,有“高考真的能决定你的未来吗?”这类失意考生关心的问题,也有准备上大学的考生更关心的实际问题——填报志愿。
这是内容行业中我一直坚信一个原理,当大家都愿意提出的问题,远比你自己挖空脑地去做着自嗨策划要更有生命力。
这也是知乎最容易被低估的地方,因为是咨询型的自主发问,反过来超量的精准内容则构筑了住知乎无边界的内容数据库。
比如,数据显示,在知乎有超过1571万人关注社交相关话题,于是《荒野会谈》第一期节目的话题即为“理想的社交状态是怎样的”。
而数据反馈到选题结构,内容创作链条背后所折射的,是知乎社区氛围年轻化的趋势。
而目前的数据看,知乎用户大多是年轻群体中,品质生活的追求者、知识型中产阶级。
这是为什么,这次知乎自制内容一定要围绕年轻和Z世代人群进行发力。
也是知乎自我定位一样,在专业内容领域,这是一个注定与时间做朋友的赛道。
愿意和年轻人打交道的知乎,不着急。
知乎的再发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好像所有人都一拥而上挤入视频赛道。
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5亿。到今年6月,我国移动视频每月人均使用时长已经增长至40小时。
随着智能手机的更广泛普及,以及5G到来的利好因素,“内容平台视频化”几乎被各家提上高优日程。
不否认这是个巨大的蛋糕,但内容创作垂类正在从“娱乐向”红海到“精专化”蓝海发展。
知乎创始人周源说过一段话我至今感慨。
“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乎提供了一个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而精专化的视频领域,知乎基于知识社区生态,数亿内容储备,4310万不同类型的内容创作者,已经在这一方向形成独特的优势。
对知乎来说,良好的社区氛围,高黏性用户与优质内容形成网络效应,规模化地原创优质内容积累,造就唯一的规模化知识生产与分享平台。
来看下,知乎发布了提出“生态第一”战略后的第一份财务报告,也即2022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
报告显示,知乎营收稳步增长,达到8.36亿,同比增长31%;毛利率达47.8%,行业领先。
这些指标均超越市场一致性预期。
在超预期背后,则是“生态第一”战略正在收到成效。
20多年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历程,已经用事实证明,最初进入什么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所处的领域能否竞争致胜并持续进化。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知乎这三档节目我都一期不落的看完了,也很推荐大家去看看。
用《高考笑忘书》一个片尾做个总结吧。
包括每一个个体或者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