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效率高? 名师: 巧妙“过渡”, 课堂效果好

课堂教学是各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时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还能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过渡”方法,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欲扬先抑法

庄子的《逍遥游》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第一段运用比喻,讲寓言故事阐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局限,都“有所待”;第3段说明许多人甚至连宋荣子、列子也都“有所待”,都不能达到庄子心目中真正的“道遥游”,也好理解。

可第2段是个难点,不好理解,老师这样过渡:“课文第1段,第3段合起来说明万物都有所待,最后点出庄子的观点,完全可以不要第2段,可见,这是本文的一大‘败笔’。”

这样抛出问题,故意正话反说,一石击起千层浪,“庄子的文章怎么有败笔呢?”学生探究的兴味加浓。

又如讲孔子的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老师说:“孔子既然肯定了三个学生的治国才能,为什么又偏偏赞赏曾皙的答话呢?明知曾皙带领几个青少年去游山玩水,却欣赏他的回答,这哪是儒家的主张呢?分明是道家的思想。”学生一听来了精神孔子怎么提倡学生寄情山水呢?

二、评书法

学生学习先秦历史散文之后,又要学另外一个散文单元,如何使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兴趣出现新的“增长点”呢?我做了如下过渡:“先秦历史散文,体裁多样,艺术上各具特色,但真正把历史和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得更有艺术性的却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同样,在讲述诸子散文时,在学生学完几篇文字相对浅显,内容不难理解的文章后,转而学相对难懂的《逍遥游》,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老师可作如下评述作为过渡:“《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者,郭沫若称之为‘秦汉以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下发展;毛泽东当年写《鸟儿回答》翻动快摇平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前两句几乎是庄子原文的翻版!”

这样过渡,启迪思维,引起学生阅读的强烈愿望。

三、描述法

教师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由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的学习兴趣。

《明湖居听书》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范例,教师在先引导学生赏析白妞的精湛技艺后,作如下过渡:“刘鹗重点描写了白妞的高超的技艺,可是,同时又用了大量篇幅对她的技艺进行侧面描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绿叶衬红花’的写法,那么,作者用了哪几片‘绿叶’呢?”由此转入到侧面描写。

这样过渡,既先入为主,突出重点,又让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呆板。

又如,《滕王阁序》是一篇比较难懂的文章,但学生对其中的许多句还是知道的,为了消除学生阅读的畏难情绪数师可作下引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改送别诗伤感的风格,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本文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老当益壮、‘高朋满座’等已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语,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这样过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畏难情绪。

四、说明法

抓住各种文体的特点、构成要素,用说明性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各要素的作用。如讲《改革我们的学习》为引导学生借鉴本文写法,让学生讨论下面几个问题:①典型的议论文结构;②常见的论证方法;③准确、生动、形象地语。

讲完本文的论证结构以后,教师指出“文章的构架搭好以后,层次分明,给读者清晰的印象,但要读者对作者所阐明的道理加深印象,还必须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如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法。”讲完论证方法之后,教师小结:“议论文构架打好后,层次分明,运用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观点鲜明,但文章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还必须运要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这样过渡使学生对如何阅读、写议论文留下深刻的印象。

(撰稿:杜 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