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鸡娃已经成为教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家长们或是怀着担忧,或是带着冲劲儿,拼了命都要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
在英国,像伊顿公学这样的精英私立学校,是大部分家长的首选,但是,要进私立学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之外,还要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高昂的学费。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会带着孩子一路狂奔。
英国著名遗传学教授罗伯特·普罗明却表明:“一个孩子学习上的成功是由基因提前决定的,在我们的生命中,先天因素扮演着比后天培养和外部环境更重要的角色,家长没有必要拼了命把孩子送进昂贵的私立学校。”
这项声明一经发出,在英国乃至世界引起了很大的热议,家长们愤愤不平:难道努力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没有意义吗?
01 一切由基因决定?
伦敦王国学院遗传学家普罗明的声明并不是空穴来风,是他和他的团队经过精细的研究才得出的结论。
他表示:“50%的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于先天基因,而非后天努力。”团队研究表明,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三十亿的基因螺旋状体,这些基因会从各个角度影响孩子未来的选择和发展。
普罗明举了例子:一对基因基本相同的双胞胎,从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的也是不一样的教育,但是他们的神态、生活习性、学习成绩都十分相似,就连离婚率都一样。
此外,他和他的研究团队还列了一张表格,上面标明了DNA对人的外貌、记忆力以及选择偏向性等方面的影响程度高低。
普罗明还说,一个孩子足球踢得好,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特别努力,而是天生的基因决定的,相反,一些人没有某一方面的天赋,是很难在这一方面取得大成就的。
因此,普罗明认为,家长没有必要非要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这样可以帮助家庭减少昂贵的学费带来的负担。
当被问道为什么很多家长愿意花大价钱把孩子送进伊顿公学时,普罗明说:“学校质量的差异不会对成绩或进入大学等结果产生影响。上重点学校的孩子的GCSE成绩比读普通学校的孩子高出一大截,只意味着上好学校与考好成绩有关,但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因果关系。”
伊顿公学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每年学费高达42500英镑(约37万人民币),但是,学生的成绩大都十分优异。
迄今为止,伊顿公学培养出了二十位英国首相,培养出了诗人雪莱和经济学家凯恩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也就读于这所学校。
据统计,70%的毕业生都能够进入世界名校。普罗明却说,像伊顿公学这样的所谓精英学校,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那些人才哪怕是在普通的公立学校读书,也能获得相同的成就。
当然,普罗明也不是在阻止家长们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他只是认为,如果为了孩子的分数,那么没必要这么做,但若是为了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认识更多的优质人脉,那么进入私立学校自然更现实一些。
普罗明的结论一出,引起了许多英国家长的不满,他们认为,再好的苗子没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那也难以有较好的发展,而私立学校不管从环境、设施、师资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都是普通的公立学校难以比拟的,孩子若是不进入好的私立学校,才能都会被埋没。
有些人则赞同普罗明的看法,称基因确实是可怕的,自己从小到大身边都有那种经常逃课、上课睡觉,但最终都能取得好成绩的人。
有些孩子从小到大上各种补习班,结果连高中都没考上,但有些孩子根本就不用上补习班也照样考上名校。
这些结论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基因与环境哪个重要的争论。多年来,这种争论一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也许基因和环境同等重要,他们一同决定着人的发展道路。
法伦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一名教授,主要致力于研究暴力行为的神经机制,能够从一堆脑成像中挑出哪些是具有暴力基因的脑成像。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法伦发现自己的家族史竟然是一部长达几百年的血腥暴力史,而自己的脑成像完全属于暴力犯罪的成像,也就是说,他具有暴力基因,但是,他一直公正守法,从未做过伤人的事,也从来没有过暴力的想法。
这让法伦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在一篇研究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只有受到过严重的童年受虐经历的高风险暴力基因组,才会有较高的暴力倾向。
法伦虽然属于高风险暴力基因组,但他的母亲给了他足够的关爱和温暖,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他不会成长为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
因此,法伦得出结论: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很重要。
曾上过央视栏目的中国重度脑瘫患儿丁丁,显然是一个先天不足的人,但在异于常人的努力下,以及母亲十几年如一日的陪伴下,他突出重围,成功考上了北大,后来又被哈佛录取。
这个例子,也常常被人用来说明,后天努力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有人说:“绝大部分人努力的程度,还到不了需要拼天赋的阶段。”因此,基因也许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但一个人的发展道路,是基因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
02 英国鸡娃和中国鸡娃
抛开基因与环境的问题,我们通过普罗明的话,不免可以感受到,在英国,拼了命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大概也是现代社会鸡娃现象之下的普遍趋势。
英国私立学校起源于14-15世纪,创办初期,目的是招募优秀却上不起学的贫困学子,让他们能够得到教育,后来因为宗教改革,学校得到重建,私立学校吸引了贵族与富人家庭的孩子就读,并开始收取学费。
到了19世纪,公学课程改革,逐渐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教育体系,到了今天,私立学校成为英国优质人才的摇篮,每年要向牛津、剑桥等名校输送40%左右的学生。
可以说,进入私立中学,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名牌大学的大门,而送孩子进入私立小学,又是在为他们就读私立中学做准备。
英国被称作欧洲最鸡娃的国家,最典型的就是伦敦了。作为英国的首都,伦敦囊括了许多名校,但是竞争也十分激烈,好一点的私立学校,每年都有好几千名报名学生。
录取的决定也把握在私立学校的校长手上,哪怕是有钱人,也符合入学条件,校长也有可能拒绝你。
英国本土的学生要进入优质私立学校的话,都要提前几年准备——他们不仅要跟自己国家的人竞争,还要跟来自世界各地的贵族家庭或富裕家庭竞争,毕竟,有些人为了让孩子进入英国的私立学校,不惜举家移民到英国去。
进入私立学校考验的是家长,更是孩子,许多私立学校不仅考虑统考的成绩,还有设置校考,学生必须两者都通过才能有入学的资格。
以伊顿举例,伊顿每年12月都会举行一项“伊顿考核”,它比统考要难得多,光这一项考试就难住了很多学生。
因此,英国家长为了孩子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会不断鞭策孩子们学习,也会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到补习班。
我们想象中的英国教育是开放的,但实际上,英国教育也越来越偏向于向孩子灌输勤奋的美德,家长会告知孩子“越努力越幸运”,抑或是告知他们,“只有拿第一才是最好的”。
除此之外,英国教育奉行全面发展的原则,精英学校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他们还注重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会设立体育奖学金、音乐奖学金等奖项。
所以,很多英国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把重心放在培养他们的某种特长上,比如说,有些孩子从4岁开始,每天都要练三个小时的钢琴,在小学毕业时,他们就已经考到了钢琴十级。
但是这样一来,小孩子又要学习特长,又要顾及学业,小小年纪便很是忙碌,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
全世界的爸妈都在努力调动资源,想要让下一代能够比自己发展得更好。
英国人尚且如此,又何况是中国这样偏向奉行严厉教育的亚洲国家呢?一直以来,中国部分家长的鸡娃式教育也是社会的热点话题。
中国的鸡娃集中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父母们的目标是把孩子送进像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顶尖名校,因此,孩子们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卷。
要进一些好的小学,甚至需要一份优质的“履历”,这样一来,孩子从小的时候就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养各种特长爱好,除了英语之外,一些在北京的小孩都已经学起了拉丁语。
家长动辄给小孩报五六个兴趣班,而这也许还算是比较“佛系”的。从小学到中学,诸如此类的竞争根本就没有停过。
北京有几个家长偷偷让自己的孩子“组团”上一个小型补习班,结果有一个孩子告诉了自己的同学,同学又告诉了自己的家长,那位家长反手就是一个举报,让这个小型补习班开不下去了,就竞争到这种程度。
二三四线城市的家长们也会鸡娃,不同的是,这些城市中,学生升学就只单单看成绩,所以,对比起让孩子学美术、乐器、体育这些兴趣特长,家长们更倾向于让孩子上各个科目的补习班,以提高孩子的成绩。
更有许多妈妈会选择从乡镇到县城陪读,只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学习,成功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有一名作家爸爸还在文章中写道:“高考成功的家庭,是家长先射箭,孩子后画圈,所以看起来箭箭都中靶心。”
不管是英国的鸡娃还是中国的鸡娃,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是,鸡娃的终点又在哪里呢?家长付出一片苦心,孩子就真的能有成就吗?
03 避免过度鸡娃
普罗明的话不无道理,家长不一定要勒紧裤腰带把孩子送进昂贵的私立学校,孩子在普通的公立学校,也有可能获得不错的发展。
伦敦著名私校温布尔登国王学校的校长霍尔斯则反对让孩子过度补课和过度准备入学面试,在他看来,过度补课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还极大地妨碍了学校的日常教学。
“补课和做准备的目的,是让孩子对学习和一所学校感兴趣,而不是教孩子装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他这样说道。
圣保罗男校招生办主管梅菲尔德博士则指出:“如果一个孩子需要通过大量补习才能入读,那说明这所学校根本在他能力之外。”
这些专家们并不是反对孩子上名校,而是反对把孩子“硬塞”到名校,让他们失去快乐成长的机会。
然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在各行各业竞争都相当激烈的社会下,并不能一味去指责家长的鸡娃教育方式。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认为:“身份焦虑的本质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担忧我们失去身份与地位而被夺去尊严与尊重。”
家长不断鸡娃的背后,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焦虑。但这种焦虑毕竟不可取,过度鸡娃更不可取,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比培养一个能上清华北大的人更为重要,弑母的谢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在鸡娃现象的背后,我们要思考的也许是现代人并不理性的教育理念,以及整个社会焦虑不安的情绪。
实际上,我们要认清的是,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切,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在一个还能试错的年纪就能有一定的探索精神,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若是过度鸡娃,那无疑会让孩子早早便丧失了探索精神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得不偿失。
摆正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才是最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