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妈妈是被严重标签化的一个群体,这里聚集了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很多高知分子家庭,平日里接触的家长各行各业的都有,有校内老师、有各医院的大夫护士、有在国企央企的员工、有私企的老板,也有双职工家庭等等。
升学圈子就是社会的缩影,这里聚集的是家长最强烈的升学需求,为了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奋斗不止的一群人。什么时候教育资源真正均衡了,也就没有意义再择校了。确实是这样,可这样理想化的时代还远没有来临。关键在于目前社会的评价机制相对单一,学历是进入社会大一道门槛,名校就会拥有更多选择权,而且学历是大多数普通家庭学生的最佳出路,没有之一。
前几天有几位中专教师一起交流,虽说民间一直流传中考五五分流(北京主城区升学率没有这么低),不过只有那些在小学阶段就不重视孩子教育或者不管不问的家庭,孩子往往比较容易被中考淘汰。
京一代大多数当年的都是依靠个人努力而到了帝都,工作、生活,而现在上学绝对不是学生个人比拼的时代了,内卷的车轮已经到了这里,拼的是家庭综合竞争。父母的科学规划、孩子的综合实力、升学信息,都很重要。
而海淀区的特点是学校多,学生也最多,好学校多,差学校也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公民同招、集团化办学、教师轮岗等,都是均衡教育资源的手段,而且短期内范围只会越来越大,目的是降低学校之间差距。当教育资源真正均衡的时候,才能彻底缓解家长教育焦虑,而掐尖儿不是由几个小强决定的,而是社会评价机制的衍生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想要改变这种教育机制,可能不是一代人就可以改变得了的,需要时间。大多数孩子的努力,还远没有到拼天赋的份儿上。天赋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尝试新鲜事物而被发掘的,而努力却是唾手可得,需要做的就是坚持。
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带领孩子一起努力进入理想的学校,海淀妈妈不应该被过度解读,他们是那些努力带领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家长的缩影,谁不想让孩子未来能有相对安逸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