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

放学后父母这样安排,孩子竟然主动写作业!(父母必读)

作者|天涯海角

知乎上,有一个爸爸提问:一年级孩子下课是应该先回家写作业还是先在学校跟同学打球?

他说孩子五点放学后,要先跟同学打球到六点再回家。到家后休息、吃饭,七点才准时做作业。

孩子用一个小时独立完成三本练习册加检查,用一个小时用来背诵听写,包括抄写错的生词,把做错的练习题跟他讲一遍,这时候通常都九点半了。

然后,催促他收拾书桌、整理书包、洗漱……,磨蹭到十点半才能上床。

他问能不能要求他一放学立刻回家,把他每天打球的时间给省下来。

还是洗澡穿衣吹头发这些小事情,我帮他包办好?

其实,这是很多父母的想法吧。因为通常孩子写作业的同时,父母也在历劫。

父母都希望孩子回家就乖乖写学校作业、妈妈牌作业、特长作业……最后早点睡觉。

不过,让父母头疼的不是孩子贪玩,而是孩子的拖延症。

更让人郁闷的是:过去那些孩子都是在学校主动做完作业,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不能自律一点。

早早写完作业,也能有更多的时间支配,这样不好吗?

可是,即使孩子早回家,如果还是磨蹭,那“逼”出来的结果充其量是完成了,质量好不好不敢说。

李玫瑾教授说过:12岁之前的孩子都需要有充分的体育锻炼,帮助释放充沛的精力。

就像开头说的那个孩子,不如提前约定好玩的时间,释放完能量后,回家好好写作业。

当然,有些孩子愿意回来先写作业,再规划好时间。但不管哪一种做法,都是自律的表现。

自律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内驱力。

好的教育,恰恰是需要培养有内驱力的孩子。

01

淡定的父母,养出有内驱力的孩子

最近,热播剧《大考》大结局。

这群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经历了洪水的孩子们,都完成了自己的高考。

他们都有了不同的出路,比如周博文考上了清华大学,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周博文从小学习就不用父母督促,成绩也一直很好。

他早早定下高考的目标,每天都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疫情期间他也毫不松懈,在家认真上网课,如往常一样学习、复习功课。

有些孩子成绩下滑,而他稳步提升。

如此自律的孩子,自然少不了父母的支持和托底。

他曾经有个不靠谱的爸爸,但妈妈的淡定让周博文很安心。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每天很辛苦,但妈妈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不让他有愧疚感。

虽然妈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不把期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而且,妈妈能在新事物面前,及时转变观念。

面对疫情,妈妈没有自乱阵脚,而是想办法渡过难关。

还让丈夫戒掉了游戏,回归到正常生活,为了家去改变自己。

高考延期后,父母给他送饭,还很淡定的说考完去接他,找个好地方搓一顿。

最后儿子顺利通过高考,全家人都有了新的起点。

妈妈一直用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无论什么家境,遇到什么困境,只要平静对待,都能安然无恙。

正如心理学家约翰·高德曼所说:父母情绪积极正面,孩子更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耐挫折程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成绩也会朝着正面的趋势发展。

父母什么情绪,孩子就有什么反应。

淡定的父母,不一味推着孩子走,放手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但不会让孩子钻空子,反而更加自律。

淡定的父母用丰盈心态养孩子,让孩子获得内驱力。

有内驱力的孩子,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学习,也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02

外驱力太多,孩子容易成为空心人

生活中,使用外驱力哄着、逼着孩子学习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他们的内心都是为了孩子好,因为孩子没有天生自觉的,不逼一把以后落后了怎么办。

这样的想法也没错,但过度地付出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萧山有一个爸爸自己是一个高材生,所以希望女儿也成学霸。

于是,他给女儿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天要写四篇有质量的作文。

但是很晚了,10岁的女儿依然不能完成。

通常凌晨一两点了,爸爸还不让女儿睡觉,有时甚至会打骂女儿。

无奈之下妈妈报警:“这么晚了,他还不让孩子睡觉,我也是实在没辙,才打电话求助你们!”

这就是过度使用了外驱力的结果,一方面是孩子承受不了,一方面不是孩子愿意去做。

而且那些时刻被盯着写作业的孩子,一旦父母不在就开始交头接耳。

在学校也是如此,老师一看不见,他就会做很多小动作,即使坐到老师眼皮底下,他也不会老实。

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适当地用外驱力还是必要的,但是要想培养自律的孩子,还是要把外驱力转化成内驱力。

那些被推着走的孩子,越推越磨蹭,你让他干的他偏不干。

还有一种父母,选择用奖惩的方式去哄孩子学习,也就是交易式育儿。

这种方式可以用,只是看你怎么说。

有的父母会用这样的话术:

如果你完成了……,就会得到……

如果你成绩达到了……,就会奖励……

……

学习成了一项任务,但开始尝到甜头的是父母,吞苦果的也是父母。

因为你发现你给的承诺越来越满足不了孩子了,孩子也会提出更多的条件来威胁你。

当外驱力控制失灵时,内驱力也无力回天了。

学习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也不能保孩子一辈子,有些路还得孩子自己走。

心理学家李雪说: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

外驱力是通过外界提供的评价体系、奖惩措施等动力来完成某个行为的。

父母盯着孩子,期望他成龙。结果,孩子的内驱力都被父母偷走了,成为了空心人。

没有了内驱力的“鸡娃”,只会自毁前程。

03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傅首尔说:当孩子有了内驱力,任何一条线,任何时候开始,都可以是它的起跑线。

有内驱力的孩子,无论从哪里出发都能自律满满。

如果想要孩子自律,就越早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1.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川泸州,王先生检查孩子书包时,发现13岁的儿子手绘版“本草纲目”。

小本子里记录着十几味手绘的药材说明和标本画,叶子的形状也还原了本来的比例。

平常他不太支持孩子有课外的爱好,但孩子的成绩一直没有提上去。

但以后他决定支持孩子的爱好,并不是成绩好了才算好。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大可以允许孩子继续这个爱好,但要实现中医的梦想就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还可以使用奖励作为辅助手段,但是告诉他有奖励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他做到了什么。

前苏联有一位教育家给孩子上课的方式很是特别,他提问题的时候就往下扔“发言球”,谁接到球就回答。

有人说没意义,但教育家解释:没有“发言球”,孩子就可能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喜欢学习,要利用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

2.努力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李玫瑾教授认为,人的能力分为4大类:学习能力、特殊能力、技能和性格。

其中,学习能力与记忆力、思维能力、智商、专注力等相关。

而专注是一种习惯,是习得性的。

这种习惯与学习环境有关,与运动也有关系。

如果环境嘈杂,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你需要用手机、电脑工作,你可以把声音调小或者用耳机,然后告诉孩子自己是在工作。

没有工作的时候,也不要一边拿着橡皮,一边在孩子耳边唠叨:怎么又错了,写得这么难看擦掉重写。

孩子时常被打断,精力不集中,何来专注?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每当学生参加完体育活动后,他们在学习时会更加专注,学习成绩也更高。

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运动完,然后做作业的时候各人忙各人的,孩子做完或者需要提示时再说话。

孩子小时候不被轻易打断,长大后才容易持续保持专注的习惯。

3.让孩子体会学习上的成就感

浙江丽水一名小学生经过努力得到了100分,其他同学都会为他欢呼鼓掌,旁边的同学还激动地拥抱了他。

这让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有劲头去学习,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孩子制定规划,让孩子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小难题,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

当他渐入佳境,后面的路再难他也不会轻易放弃。

如果孩子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习,通过检验获得成功,他会更有成就感。

有了成就感,不怕孩子坚持不下来。

4.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就只管读书,其他都不用做。

但是这样容易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很难融入社会。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有与社会接触意愿的。

观察这些年的高考状元,他们大多不仅不是书呆子,而且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出色。

这样的孩子,会积极处理学业和工作上的各种难题。

所以,父母要舍得用孩子,从做家务、整理书籍和物品做起。

只有生活上够独立,学习上才能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父母。

0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

也就是说,父母需要配合孩子和及时退出,帮助而不是命令孩子。

当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时,帮助他产生内驱力,学会专注地学习。

虽然让孩子拥有内驱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我们能够自省发现自身的问题,一点一点改善。

就像那句话:不做被老‬虎追着跑的孩‬子走得快,但永‬远不如追着蝶蝴‬跑的孩子‬跑得远。

相信孩子看到我们的改变,也会变得自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