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今年又是史上最难的大学生就业年。
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1076万人,较去年新增一百多万,预估100个学生中有18个待业。
加之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用人需求减弱,可提供的岗位数锐减。
应届大学生数量庞大,往年未就业积压的人员也不少,这使得就业变得难上加难。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辅导员都积极做学生思想工作,灌输一个就业理念:先
就业再择业。
当然,从提高学校账面上的就业率来看,辅导员这个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虽然人的一生很长,但是关键抉择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第一份工作如果太随意,过几年将后悔不及,重新再选的代价很大。
前段时间新闻里有个重庆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毕业三年后,选择重新高考读专科,学医。
几年的青春付诸东流,这就是典型的关键选择失误的代价。
我朋友是小学教师,他孩子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众所周知,这个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孩子毕业后三年换了三份工作,卖保险,做售后,当文员。
三年时间里非但没攒着钱,在省城租房等大笔支出还要靠父母接济。
朋友后悔当初在孩子高考填志愿的时候让孩子自己选专业,大学毕业后又尊重他的意愿选择职业。
他坚定了一个信念,不能让孩子在省城漫无目的地混下去,趁着年轻还有回旋余地,他得出手干预他的人生了。
他请了几天假,亲自去省城找孩子促膝长谈,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让孩子先考一个教师资格证。
孩子拿到教师资格证后,他让孩子报考了老家偏远乡镇小学的老师。
孩子工作很认真,不到一年就被借调到城里最好的小学。
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同时又在学校担任行政干事职务,服务期满后,孩子被调回城里,担任中层干部。
最近,听朋友说他孩子又要升官了,新区即将开办一所新学校,孩子被任命为副校长,去参与新学校筹建。
我同事的孩子毕业于本省一所知名211大学,由于成绩并不出众,一直没找到理想的工作,毕业后在家待业。
孩子很着急,一会二听说研究生就业有优势,就要准备考研,一会二听说程序员工资高,就要约同学一起去北京学软件。
同事一锤定音,亲自出马找到自己一个在国家电网当领导的远房亲戚,在亲戚的帮忙下,孩子最终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了国家电网。
为什么孩子的人生关键抉择家长必须参与并主导?
因为即便是上了大学,见过世面,孩子毕竟不懂社会,不懂生活,他们的选择很难基于现实考虑,而是一味凭自己的想象和感觉。
在当今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国家对应届生就业的照顾力度是非常大的,比如国考岗位里绝大部分都只针对应届生开放。
如果孩子盲目听信辅导员先就业再择业的话,一旦失去应届生的身份,再回头重新择业,难度就大得多了。
因此,正因为就业难,所以选择余地小,职业试错成本高,选择职业更需要谨慎。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