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影响留学生的压力有这些? 华人焦虑的最大来源是教育

在我们的文化中,您一定听过这样的表达——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回看历史,无论是从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民间故事,还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暂且不论其历史局限,我们能瞥见古人歌颂知识和勤奋,能体会华人文化中对教育的无比重视。

而在今天,无论是精英中学中相当数量的亚洲面孔,还是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补习教辅班,我们不难看出,在澳大利亚,重视教育的传统不仅仅没有被抛弃,反而在澳洲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质。

但是,您想过吗?教育,其实是我们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

留学生最常见的是适应性困难

对于留学生Yuri(化名)来说,在澳大利亚的生活是充满挑战的。

她说,刚来到澳洲时,自己完全不能适应。

这里的教育非常不一样,大家都很热情开朗,我比较内向……感觉迈不过去这个关,交不了朋友。

Yuri,留学生

而持续近三年的疫情、尤其是经历了疫情封锁、居家上课,让Yuri原本脆弱的心理状态雪上加霜。

她并不是没有寻求过专业的心理帮助,然而,各种方式均未起到实际作用。

“因为他们不会给你具体的解决方法,他就是让你不停的说,跟他们说你最近怎么样,你最近发生了什么事,但是然后我就觉得但我觉得我需要的是那种具体的解决方法。”

在情绪接近失控时,Yuri还尝试用翻译软件,在网上与Lifeline生命热线寻求帮助。

因为我英语没有很好,不太敢打电话。也没有什么效果。他们一直在确认你的安全情况,是不是有自杀倾向,让你说不开心的事……也不会给具体的办法。

Yuri,留学生

这种情况,在留学生并不少见。

一个人远赴异国他乡,一个人面对所有的压力和挑战,无论是学术压力、经济、感情、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都可能给留学生带来独特而显著的心理挑战。

澳大利亚统计局的一项全国健康调查显示,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抑郁和焦虑的困扰。39.6%的16至24岁的年轻人经历过长达12个月的心理健康状况。

2019年,维州死因官事故预防组(Victorian Coroners Prevention Unit)分析了2009至2015年期间,27名留学生的自杀情况。

报告发现,与澳大利亚国内学生相比,这些留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较差,且很少使用健康服务。

澳大利亚国家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高级督导,Mindspace的创始人邬金媛 (Queenie Wu)博士表示,留学生群体最常见的是适应性困难。

“他们要适应澳洲的学习系统、制度,然后会有很多调整性问题。大家可能在对留学生也会有一些偏见,就觉得留学生学习很轻松,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我们知道留学生是经历很多压力。”

而除了常见的焦虑、抑郁之外,有许多看似在求学中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比如拖延症、日夜颠倒、饮食失调等也可能是心理健康拉响警报的信号。

这与心理健康非盈利研究机构Orygen的发现不谋而合。

Orygen的报告发现,影响国际学生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因素包括,澳大利亚的学习生活与预期不符,财务、就业和住房压力,获取校内和校外服务的困难,英语语言障碍(尤其是在沟通与心理健康相关概念时面临的障碍),遭受欺凌、骚扰和种族主义事件的经历,以及在公共交通和更广泛的社区内感觉到实际存在的风险。

养育孩子是华人最大焦虑来源

韩先生是居住在悉尼的学生家长,他自从成为父母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就处于一种焦虑之中。

“孩子一出生就焦虑,想着买什么书,上什么幼儿园,怎么上OC班,去不去精英学校,上不上辅导班。”他说,“越看社交媒体、网上的信息,就越焦虑。”

悉尼临床心理学家马信诚(Noris Ma)表示,与其他民族相比,华人对教育的重视,已经超出了教育本身这个话题。

读书已经不单是学习改变命运了。我们也许会觉得读书可以界定你的精神境界,人品、家风,甚至去相亲的时候都会考虑教育水平——所以当这块没有达到某些标准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带来极大的压力。

马信诚,悉尼临床心理学家

马信诚说,在临床中,教育相关的的心理压力,甚至可以在小学生身上看到。当然,教育、养育子女的焦虑、压力,在华人家长群体中也非常普遍。

“父母为孩子的教育投资的资源、心理、金钱时间都是很巨大,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跟你的理念不同,能就会衍生很多问题。我自己见到的年纪最小的,在小学里面就已经会有比如说因学业引发的学习焦虑。”

2018年,《澳大利亚中文生命热线可行性研究》发现,在那时,在华人确认的焦虑和压力来源中,“抚养孩子的压力”就高居首位——34%的受访者反映,养育孩子是他们的心理压力的诱因,其次才是工作压力和婚姻问题。

邬金媛认为,父母的这种焦虑上可以或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到孩子身上。

“打个比方,比如移民家庭,大家其实都非常用心非常努力,所以好胜心比较强的家长会比较多。他们会给孩子提出比较高的一些要求,在同时会让孩子的身心承受比较大的一些压力,最后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或者一些问题。”

“比如完美主义——家长会比较挑剔、紧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在起跑线上比别人差一点。所以很多时候就会过度规划、掌控,很多时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他们可能会感觉到越来越没有自信,或者越来越没有办法自己做出一些自主的决定。”

如何判断您的孩子正在承受教育导致的心理压力?

马信诚表示,孩子的心理压力可能转换为焦虑。轻则会有思想性顾虑,重则会感到恐慌、害怕,甚至引起躯体性变化。

“比如说头痛头晕,一紧张的时候心跳加速,小朋友很多时候会肚子不舒服,老说导致肚子疼头疼,甚至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冒汗,忽冷忽热发抖,都有可能。”

邬金媛认为,孩子出现心理压力的一个典型表现,还包括没有自主动力——自己对生活学业没有掌控感;害怕失败——会感到如果学不好、考不好人生就一败涂地。

“可能父母的规划给孩子一个非常强的焦虑感受。(产生)一个极端的情绪,比如要做、必须要成功,感觉自己整个人生都是一个成功或失败……孩子会有一个很强的害怕失败的焦虑。”

如果我尝试了,我还是失败了,是不是代表我很蠢?是不是我没有能力成功?是不是让父母和自己失望?

邬金媛,澳大利亚国家注册临床心理学家

马信诚补充,最基础的是,家长要能够感受孩子明显的不开心情绪。

“我们的文化叫我们坚忍,我们要‘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先苦后甜。这些文化教导我们,不要把情绪情感看得很重,只要最后结果是好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是很多父母可能要思考一下,这其实要求一个巨大的心理功能。我们有时候作为承认都很难达到;或者我们达到了,不等于孩子能同步达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