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进入2023年毕业生“金九银十”的招聘季,全国还有200多万2022年毕业但还未落实就业去向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切的焦点。10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加大稳就业政策实施力度,并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确保2022年底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90%以上”。
确保年底前帮扶就业率90%以上
此次公布的《方案》明确了对200多万未落实就业去向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要做好政策衔接和不断线就业服务,扎实开展支持就业创业行动,对自主创业者落实好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政策。确保2022年底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90%以上。
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服务方面,《方案》指出,为加强对离校未就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要持续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机会。深入推进企业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直补快办”,扩大补贴对象范围,支持企业更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
在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上,《方案》明确,着力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主渠道,落实好各项援企稳岗政策,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吸纳就业上继续当好“主角”。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吸纳就业等作用。同时,坚决消除就业歧视和不合理限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此外,针对新经济业态频现的现状,《方案》还指出要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针对新冠肺炎康复者遭遇就业歧视问题,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切实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
应届生的身份焦虑
需要关注的是,此次《方案》中指出,目前有200多万未落实就业去向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影响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外部因素之外,应届生的身份焦虑也值得思考。去年毕业、今年才公务员上岸的胡小燚就从一个侧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谈及为何应届生毕业却没有及时就业时,胡小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除去老生常谈的待业考公考研、就业环境不理想等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应届毕业生身份非常重要,“大家都不想轻易的浪费”。
“应届生身份宝贵,是很多工作的敲门砖。离校未就业,就是想好好利用应届生身份好好择业、就业,在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的背景下,大家选择工作更加谨慎。”胡小燚举例说道,现在互联网大厂基本只招应届生,考公热区江苏省的很多岗位,应届本科生不限户籍而非应届会限制,教师编校招应届生免笔试直接面试,失去应届生的身份,求职的竞争压力会更大。
另外,胡小燚也提出,还有一小部分人是出于迷茫。“我办公室同事的一位亲戚,985院校本科毕业,待业两年了,在择业过程中很迷茫,于是就一直是待业状态。也有一些人希望先‘gapyear’,也就是去旅行和经历,再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但好像用人单位的HR接受度并不高。”
胡小燚提到的“gapyear”指间隔年、空档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何多元化“解题”
“目前情况下,大家觉得就业压力大、想更加审慎地选择工作可以理解。但也要根据现实来调整,大环境变化了大家可以先在工作中去锻炼和提升,而不是一味地考证。另外,在特殊时期,政策也可以鼓励一些事业、企业单位打破身份歧视,如去年浙江一些公务员岗位招聘规定毕业三年内都算应届生,可以给刚毕业的学生一些缓冲时间。”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建议,同时也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心理还是择业情况。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充分就业,通过就业来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增加我们的居民收入,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如果有大量的应届劳动力不能得到充分就业的话,对他们的收入、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乃至共同富裕都会有影响。《方案》中提到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会、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王鹏评价道。
实事上,在支持大学毕业创业方面,仅今年国家层面就发布了众多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普惠政策。
例如,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应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36个月)内按每户每年12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限额标准最高可上浮2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限额标准等。
“在更宏观的角度,要解决问题还需三方面的努力。”王鹏还提出了建议:“第一,整体经济形势、社会的信心还需再进一步的恢复发展,才会有更多企业提供更多的岗位。第二,政策要及时细化落地,解决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燃眉之急。第三,要扭转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能力,企业需要更高水平的应届生,也应当提供一定的培训成本,如进行定向研究生培养。”
北京商报记者方彬楠陆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