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斯人”和“是人”已有答案, 这类情况并不少, 工作人员给出正解

课本是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去认真解读的根本内容,其中凝聚了很多具体学科及其若干分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这不仅是教师的授课的基本一句,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赖以发展的参照。

老师上课讲解的方法和步骤完全依靠于课本,如果教师在某些知识方面跟课本出现了分歧,那么多半会认定课本的知识是正确的,毕竟编写课本的人都是资深的专家,在编写的过程中非常谨慎,他们几乎不会出现差错的。

随着课本的不断改变,我们会发现,不同阶段年龄的人学习的内容似乎有所区别,尤其是在古文部分,有一些通假字以及一些有争议的事情,都跟以前不大一样。

那些不太一样的古诗文

比如说,在小学一年级的《一望二三里》的古诗中,课本上是这样写的“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但是家长们小时候课本上写的是“亭台六七座”,却把“亭”换成了“楼”,很显然,家长们小时候学习的内容更贴合实际一些。

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诗句朗朗上口,而如今课本上的内容文字虽然没有改变,但是读音却变了,以前读成hang,现在读成xing,或许是因为后者的读音更符合古人的习惯吧,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到看原汁原味的古诗。

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而如今小学的课本上已经改成了“一qi红尘妃子笑”,自认为“一骑红尘”和“一骑绝尘”的意思相似,读音不同是因为哪里发生了变化呢?

最有争议的当属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有一个警醒学生们,困境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让一个人走向成功,让人明白接受磨难的玩必要性。而其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句子。

而这个句子正在这段时间内却引起了很大的议论,很多学生表示,老师教的明明是“是人”怎么变成“斯人”了呢?两方各执一词,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斯人”和“是人”已有答案,工作人员给出正解

“斯人”翻译成人民、百姓、此人,而“是人”翻译成任何人,其实都是“如果一个人将成大事”的意思,只是“是人”所指人的范围更加广泛,而“斯人”更有古文气质。两个看起来都有没有错,各执一词,都是从学校的课本上学来的,都是老师信誓旦旦讲出来的,到底谁的更正确呢?

相关部门已经对这件事情做出了回应,曾经冀教版的小学课本上曾经发现了“斯人”的痕迹,而北京的一名家长也将自己学生的语文课本翻了出来,上面也写着“斯人”,武汉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中也写着“斯人”这说明那些网友说的也没错,而一些教育集团和出版社也承认,曾经出过这样的课本。

课本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专家学者教授们的研究,他们会逐渐地改变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们能学习到最新的研究成果。知识没有绝对的,就像科学没有绝对的尽头一样,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适应着课本上的变化去进步。

学生们只要学会老师教的内容即可,剩下的情况都交给老师和更有学问的人去处理就可以了,不要别被网上过多的声音干扰,因此而影响了自己的成绩。

就好像现在学生们学习的是“是人”,高考时候如果恰巧考了这句诗词填空,学生倔强地写了“斯人”那肯定是不得分的。

如果你真的坚定的相信自己想的是对的,那还不如当下努力学习,慢慢的变成一个强大的人,自己用实力去验证和考察事情的真伪。

我们学的很多古诗词中都有通假字,是古代的字和现代的字的一个变化的问题,其实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学习这些古文的最终目的是明白其中的道理,让文章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帮助,作为学生如果过于注重不必要的细节问题,便是浪费时间,毕竟这不是我们能改变的。

话题文章分享就到这里,明天的内容更加精彩纷呈繁星计划第五期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收藏,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