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怎样的农村基层学校, 更容易“关门大吉”? 三种情况值得深思

最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少农村学校已经被撤并,偌大的教学楼和操场空无一人,毫无生机。甚至有些学校周边的老板集资几百万为村小盖了新的教学楼,但是没过多久学校依然面临“关门大吉”的命运。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农村基层学校,会更容易“关门大吉”?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种情况:家长愚昧,自作聪明。

在不少家长看来,城里的老师一定比乡下的老师优秀,城里的教育质量一定比农村的教育质量高出很多个档次。于是,原本家里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长,硬是耗尽“洪荒之力”把孩子送到大城市所在的学校就读。

就拿我自己的堂侄子来说,堂侄子读一二年级的时候,是在城里一所名声在外的小学就读,但是堂侄子的学业成绩一直非常不理想。不理想到什么程度呢?数学只考一位数,语文成绩也只有十几分。

后来,大伯让这孩子转学回来,放到我所教的班级中。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堂侄子不敢再造次,原本他那些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坏毛病在我的“火眼金睛”下无所遁形,他思想一开小差就会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作业质量一团糟就会被我劈头盖脸痛批一顿。当然,他有了点滴进步,我也会给予相应的鼓励。后来,他的成绩逐渐往及格线上靠,过一段时间能考到六七十分,卷子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他的最高纪录是语文能考到90分。

当然,这只是个例,城里的老师如果动真格的话,一定比我强悍得多。但是家长如果一味地觉得城里的教育层次更香,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最终会被现实狠狠教训一番。

我一个同行的朋友以前教过一个学生,原本这个学生的成绩能达到六十多分,后来家长觉得应该把孩子送到市区的名校,应该会成为传说中的学霸。

但是在动用“人脉资源”的情况下,城里的学校依然只同意让这个孩子寄读在那所名校,学籍依然放在乡下。过一段时间后,这位愚昧的家长就后悔了,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根本就听不懂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于是他又让孩子回老家所在的学校就读。结果,这孩子回村小就读之后,那位同行的朋友“惊喜”地发现,原本这孩子可以考个六十多分,回来之后只能考个三十多分了,成绩直接打五折……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学业发展,不单单要看学校的知名度,更要看是谁在教自己的孩子。

而正是这种自作聪明的家长越来越多,导致农村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出现断崖式下跌,当农村生源数量下滑到一定的成绩,农村基层学校就自然离倒闭不远了。

第二种情况:经济受限,生源不均。

在不少农村地区,“荒凉”成了一种独特的标签。农村地区为何荒凉?因为在农村地区很难赚到钱:那些知名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工厂,一般在大城市才有。想要赚到钱,想要养家糊口,很多农村的家长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做到。那些在大城市已经赚到大钱的家长,他们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所在的学校就读,甚至把家里的老人也接到城里去享清福。在经济受限的情况下,农村变得人烟稀少,农村的学校自然也少了很多生机,大城市的生源数量远远超过农村基层学校,当农村学校的生源数量接近“清零”的时候,相关学校想不撤并、想不倒闭都难!

第三种情况:校长佛系,老师躺平。

当教育主管部门下定决心要撤并一所学校的时候,“肉食者”会怎么做?当然是祭出“撒手锏”:把这所学校最优秀的教师调到其他地方,换来了一群如同歪瓜裂枣一般的教师;然后再把原本的校长换成“佛系校长”,于是相关学校就出现了“校长佛系,老师躺平”的奇葩现象。

校长佛系的危害有多大?老师缺勤、老师上课没及时进教室,校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课堂上没老师上课经常“挂空挡”,校长一概不理;学生在安全问题方面出现不良苗头,校长没想过要防微杜渐,学校依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甚至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存在很大的问题,校长依然选择“明哲保身”……

一旦这种情况成为常态化的现象,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定会直线下降,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调皮捣蛋甚至用在做一些违规违纪违法的事情上,那么家长一定会着急。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其他校风学风更好的学校,而不是继续呆在这样的学校混日子。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估计不少朋友都看得不耐烦了,就此打住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