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女子留学海外, 发现全班都是中国人, 网友: 传说中的水硕班

什么东西加上一个“水”字,都会变得廉价。

近些年来,诞生了水硕和水博士等新鲜概念,水硕或水博一般指的是不出名大学的硕士和博士,这些文凭没有含金量,却能够唬人。

国内企业对于国内的院校有一定了解,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去国外镀金,这些文凭很容易拿到,对国内人士来说相对陌生,回国后可以当成无能的挡箭牌。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年轻人对于就业问题的担忧。

从具体例子分析,一名女子去白俄罗斯留学,发现全班同学都是中国同胞,就连老师都是曾在中国留学过的人。

颇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师的中文并不好,他在黑板上写下为数不多能够记住的四个汉字“厚德载物”,让同学们给他解释具体的意思。

同学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去白俄罗斯留学,给老师解释中国文字的含义,同学们纷纷笑了,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最讽刺的地方。

说好听点叫“换了个地方上学”,说不好听点叫“白给人家送钱”,说再难听点叫“花钱给别人当老师”。当然,这些学生们并不在意这些,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学东西,而是拿到文凭。

网络上流传着一首《水硕之歌》,歌词囊括了学习、生活、社交等方方面面,极好地概括了留学海外学子的日常状态。

“远渡重洋读水硕,不如三本和专科,可我觉得挺不错,一年生活快乐多,左思右想又一天,一天就在电脑前,明天交稿奈我何,睁眼一看还写intro,留学做饭争第一,烟雾牢记要散去,半夜火警震天齐,梦中惊醒没脾气,都说留学有点乱,凡事可得上点心,遇见好人不容易,不听不信爱自己……”

这是大部分水硕留学生的心声,从中可以概括几个要点:

一,国内外的学习方式并无区别,无非就是写论文,等毕业证书;二,生活上无法像在国内一样自在,寄人篱下,需要看人脸色行事;三,他们只能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无法融入当地的环境。

花钱找罪受,可怜之人必有苦衷:一,他们竞争不过同胞的人,又不甘于落后,只能走捷径;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又不想付出太多劳动,只想走捷径。总之就是走捷径。

这些人归国后,通常有两个去处,要么选择考编、考公等体制内工作,要么选择去国企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落户,这两个去处都有严格的学历要求,却没有能力要求。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怪圈:越是有钱的人越是能够享受社会上的优等资源,从而越来越有钱;越是没钱的人,越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内耗,卷来卷去越来越穷。

只有极个别具备超群能力的人能够杀阵突围,成为罕见的黑马,而当这匹黑马尝试改变局面的时候,又会遭到群体性平庸的排挤,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每个人都有努力攀升的权利,也有一些真正的学子,他们远赴重洋只为了拓展视野,为了在更高的平台研究学术,甚至改造全人类。

不管是为一己私利的人还是有崇高理想的人,他们并无任何理由为这种恶性循环背锅,我们应该抵制的是倒卖门票的黄牛,应该批评的是为黄牛创造生存空间的体系。

一是唯学历论,这是商业社会发展出来的高效率选拔人才的手段,走到极致就会演变成惰性管理,最终的结局就是尸位素餐现象横行,如同一间铁屋子,尽可全力呐喊,难冲开破口。

二是崇洋媚外,当代人依然相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不单单是因为一味崇拜海外的教育理念,也因为见惯了国内学术界的不良现象,对国内教育体系失去了信心。在不确定性的劣质产品和确定性的劣质产品面前没有选择,一定要选择的话当然会选择前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民族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全世界最高的,自古如此,然而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教育的方式却不思进取,现代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

当下的教育是普及教育,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更多人的整体素养水平。

问题一旦讨论到这里,应然和实然的分歧就会诞生。应该因材施教、发掘人才、培养精英;实际上人口基数太大、国情复杂、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两者针锋相对,后者总是能够战胜前者。

那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传说中的水硕班那可是回流人才,说明国内的号召力越来越大,比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现象好多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