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大学生“实习焦虑”, 专家开“灵药”, 治标难治本

实习越多,就业越容易?专家:NO!11月28日,光明网刊发了熊丙奇老师的一篇文章,他认为大学生应该有清晰的生涯规划,胡乱实习没有任何的好处。

唉,就业市场一片萧瑟,大学生追求实习的数量似乎也没什么错。“实习内卷”的背后有四大问题:应试教育约束、大学培养偏离、优质机会难求、社会氛围裹挟。

一、应试教育约束

清晰的职业规划,前提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吧?连自己是谁,擅长什么,喜欢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让学生的职业规划变清晰呢?没搞清楚这几个问题的成年人,恐怕也不在少数吧。

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填鸭教学,十几年的时光下来,很多孩子身上“探索未知”的欲望已经被消灭殆尽,指望他们突然“开窍”,可能性有多高?在这种情况下,“随大溜”不是很正常嘛?有多少孩子到了大学还不会自主学习,仍然希望大学老师把知识一口一口嚼烂,喂到自己嘴里?

一句话总结:应试教育成惯性,学生思维被禁锢,自我认知不明确,生涯规划难实施。

二、大学培养偏离

即便学生们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想要建立靠谱的职业规划也离不开学校这个大环境。那么,大学提供的“职业规划教育”靠谱吗?

虽然教育部要求每一所高校都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但真正有专职学业导师的高校有多少呢?不少985、211、双一流高校有条件,也有意愿去做这件事情,但更多的普通高校呢?学业导师有足够的职场经验吗?他们真的能为学生们解构职场,提供靠谱的职场建议吗?

抛开学业导师不说,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能否与时俱进,匹配自己的学生和当下的社会呢?有多少社会不怎么需要的专业依然在大学广泛开设?八百毕业生,社会只能消化四百,剩下的四百从进入大学校门就感受到了失业的恐慌。

有多少大学跟风开设专业?只要某个专业时髦,开设的成本不高,很多大学便一窝蜂紧跟潮流。有多少大学老师不在教学上下功夫,播放PPT倒是异常熟练?这样的环境中,能培养得出“时代的弄潮儿”吗?

一句话总结:学业导师不专业,职场经验实在少,专业设置落俗套,跟风硬上造麻烦。

三、优质机会难求

如今的就业市场寒风瑟瑟,过去几年招人数量特别多的房地产业、教培行业乃至互联网行业都哀嚎不断,想要找优质的实习机会,实在是难上加难。

我们固然知道只看数量,不求质量的实习毫无益处。可问题在于,有实习与没实习对比,前者是不是还相对好一点呢?

一句话总结:就业市场冷风吹,热门行业遇瓶颈,追求数量不智慧,总比没有好得多。

四、社会氛围裹挟

四说社会氛围裹挟。我们必须要承认,有些无良人士从学生身上“薅羊毛”,做着有偿实习的生意,实际上就是售卖简历上的一行字而已,不能为学生提供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但我们不妨深入思考一下,当今社会对于诚信和道德的普遍看法是什么?对于金钱和地位的普遍看法又是什么?如果很大一部分人为了后者可以放弃前者,咱们还能指责学生们迷信弄虚作假吗?

换个角度再思考一下,当功利思想大行其道,“十年磨一剑”的人被看成傻子,应用型人才自然更加容易找工作,而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毕业生到哪里寻找对口的工作?

一句话总结:装点门面四处有,校园难保清净身,表面光鲜似繁华,基础学科被遗忘。

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不够清晰,片面追求实习数量,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应该被指责的并不是大学生们,他们没有多少话语权,也没有多高的社会地位,该反思的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是学生们所在的学校。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实习?你认为我们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大学培养、我们的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什么影响?来评论区畅所欲言吧。

长按点赞,一键三连,鼓励我多多创作教育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