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双减”后: 你妈不鸡娃, 你就给我们滚!

“双减”后,校外教育机构的火压下去了,但家长心里的火却越烧越旺。

支持“双减”和反对“双减”的家长,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谁也不能说服谁。

“双减”后的第一学期,仅仅过了两个月,“家校之战”就演变为“家长之战”,两次登上热搜。

一次是开学之初,上海一所名校因“月考”+“重点班流动制”(按成绩进出)被家长以“学校公然违反双减”举报,而此举迅速引来支持派家长的怒怼。

这是支持“双减”和反对“双减”的家长,第一次公开互怼。

前几天发生的第二次“家长之战”就更夸张了。

贵阳一所“顶流”小学二年级的一位家长因反对“作业多”、不愿意“鸡娃”,其孩子被老师冷落、被家长针对。

最后,全班37位家长写联名,要求校方驱逐该同学。

从法律上讲,义务教育阶段,连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没有权力剥夺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从道义上讲,几十个成年人因教育理念的不同,联合孤立、驱赶一个7岁孩子,是赤裸裸的霸凌。

但是,不管在法律,还是道义上她们如何站不住脚,也不影响她们对这种霸凌、欺负、不公,理直气壮。

我想写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现在家长集体针对某个学生的事件,并不罕见。

我身边所知的就发生过好几起,而此时我自己的表妹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

家委会的家长私聊她,委婉希望她家转学。

因为孩子的妈妈作为事业型女强人,对参与班级活动和鸡娃不积极

都说“天下苦教育久已”,现在国家真心实意为天下孩童和家长“减负”,但拥护“双减”的家长却成为异类,这恐怕是决策者未曾想到的吧?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1

学历教育依然是社会分层的工具

大多数家长对“双减” 的忧虑,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学历教育)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从多起“家长互怼”事件以及身边家长朋友对“双减”的态度不难看出,支持“双减”的,普遍以学历高、生活无忧、经济条件好、自己有教育能力的家长为主。

比如,贵阳这位“不鸡娃”的妈妈, 本身是大学学者,社会学博士。

而我的表妹是上市公司高管,年收入超过百万。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无忧之后,生存不再是第一要务,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自然不同。

她们相信:

教育的意义是唤醒、是发掘、是使之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绝不仅仅是刷题、考试、升学、找工作。

人类的悲欢从来不相通。

普通家长对教育的诉求就很简单:

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体面稳定的工作、待遇不错、不要太辛苦。

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在工作收入、社会地位、未来发展等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当一位中产家长怒吼出:“教育是社会分层工具”时,迅速得到万千网友的响应。

所以,无论舆论如何引导教育“减负”,但只要这个社会“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的现实不改变,“鸡娃”之风就不会消停。

这也是“鸡娃派”和“不鸡娃派”家长的根本矛盾之所在。

谁都有理,谁也没错。

“屁股决定脑袋”,都不过是站在不同的位置,说不同的话而已。

2

双减后,名校为何屡次上热搜?

此次“双减”区别于过去“减负”,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了学校教育的主体阵地

有心的家长可能注意到,各地教育部门都在搞“作业质量”比赛,开展课后作业班……

总体来说,“双减”是要给学校“加负”的。

然而,这几次热搜事件看来,学校,特别是“名校”,好像没把“双减”当回事。

名校,何以为名校?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示了一个被误解的真理:

名校靠学生,而不是学生靠名校。

换句话说,名校并不会把你的孩子变得更优秀,而是你的孩子足够优秀,才把他的学校变成了名校。

事实上,名校对此,比诺贝尔经济学家更清楚。

所以,在“双减”下,最坐不住的是名校。

当教育部门严令禁止择校、掐尖、分班考后,均质化教育,对学校教育水平考验很大。

名校为了保住“名校”的招牌,只有“鸡家长”一条路。

教育部教育部考试命题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卓玉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加强学校考试管理?》,文中详细阐述了,“双减”要求规范学校考试的原因。

她说:

学校组织频繁的考试,实际上是“以考代教、以考代学”,将学校本该实施的教育责任和教学压力转嫁给学生和家长

用简单、粗暴的施压办法逼迫学生学习。

用考试排名刺激学生和家长,排在后面的去外面补课,排在前面的害怕掉下去,也要去外面补课。

从而淡化学校的主体教育责任,将学校教育内容推向家庭。

国家教育部早已发现学校教育的问题所在,强力“双减”,规范学校考试排名制度,但中国家长却不买账。

因为被长期PUA的人,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早就丧失了判断力。

中国家长,主动承担学校教学责任,自己培养孩子、辅导孩子、检查作业、批改作业。

学校以考试、排名、分班,检验家长的教学水平。

考得好让你家孩子晋升重点班,考得差让你家孩子降级普通班。

为了学习进步、为了保住排名、为了自己那张脸,家长们殚精竭虑,花大价钱大力气送孩子去补课。

最后,家长们用精力和金钱培养出一帮学霸,让名校顺利摘果子。

最后的最后,中国家长再花大价钱去购买名校学位房……

是不是典型的被人卖了还要给人数钱?

3

家委会是个什么组织?

家委会应该是个义工组织。

热心有空的家长,为学校当义工。

家长们对家委会的评价,也是“冰火两重天”。

有人觉得家委会家长热心、大方、愿意奉献,为学校出力,给孩子们组织了不少活动。

但也有不少人对家委会充满微词,觉得她们现实、势利,以家委之名,接近老师占好处。

要我看,家委会是不是个好组织,就看老师是不是个好老师。

比如,我家两个娃现在的班级家委会,就非常好。真的是纯粹的义工群体,为班集体服务,我们全体家长对她们非常感恩。

而原因就在于我们遇到了好老师。

老师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个性和弱点。

公平公正大度的老师,自然会组建出有正气爱奉献的家委会。

而本身有私心的老师,就很难避免充满歪风邪气的家委会存在。

像前文中,37位家长驱赶7岁女孩,从请愿信赞扬老师“义务为孩子批改作业”一句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4

“双减”,减得了学业的负担,减不了人们抢夺“资源”的欲望。

中产家长“鸡娃”的本质是抢夺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的本意毫无关系。

人类社会亘古至今未变的金字塔结构,如同著名电影《饥饿站台》中的隐喻:

上层资源无限,下层空空如也。

《饥饿站台》的剧情:上层的人大餐随意吃,下层的人只能吃上层剩下的,100层以后什么都没有了。

上层可以闲庭信步,下层只能嗜血厮杀。

大家都知道,只有拼命向上,才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但还有一个更残酷的现实,不要忘了:

孩子的起点位于父母所在的层级。

如果人生是一场跑步比赛,那一定不是短跑,也不是长跑,而是接力赛。

接力棒由上一代人传给下一代。

要论抢资源,成人抢夺资源的效率比孩子高得多。

所以,鸡自己,远比鸡孩子重要。

与其不讲武德去驱赶“不鸡娃”的孩子,不如好好鸡鸡自己。

把自己鸡上一个台阶,也就有了“不鸡娃”的底气(注:不鸡娃不等于不学习)。

当你站上更高的台阶,孩子在你的肩上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