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青少年心理问题, 才是胡某宇事件中更应关注的 | 时评

文/周云

随着新闻发布会的召开,胡某宇事件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了,对于这个不幸事件的调查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没有了,所以关于这一件事情的思考不能随着调查结束而结束。这件事情引发如此广泛和持续的关注,关键还是长时间的“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如今的网络,单单是一名中学生的自杀,已经无法引发这么高的关注度了,因为青少年学生的自杀(包括大中学生甚至一些小学生)已经不是个案,而是时有耳闻,以至于无法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闻”。

但这恰恰应该是我们警惕和难过的,也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应该高度关注和思考如何应对的问题。胡某宇已经走了,如果能够以他生命凋谢的代价唤起人们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并完善应对之策,也是不幸当中的一点价值。

以笔者的后见之明来说,这件事情从一开始,核心问题就被各种质疑的声音掩盖了。现在既然真相已经水落石出,那么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就不应该在没有必要的质疑上面再浪费时间了,而要把关注以及相关的工作、资源投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来。

很多孩子自杀事件,没有受到像胡某宇事件这样高的关注,但当事孩子面临的却是跟胡某宇一样的心理问题,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走向了绝路。新闻发布会中披露的关于胡某宇的一些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带有普遍性的:性格内向温和、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想法。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任何人的心理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而问题出现的根源都来自于压力。不同的是,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成年人,基本上都能够比较好地应对自己的问题,或通过一己之力来克服,或寻求外力的帮助。但部分青少年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客观上来讲,他们确实面临着学业,以及青春期、家庭、社交带来的诸多压力,但是他们心智又没有成熟,抗压能力比较薄弱,而且也不懂得去寻求帮助,“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个别人终于在扛不住的时候倒下了。有的同学虽然安全地度过了青春期,但也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总而言之,孩子们的心理是脆弱的,孩子们是需要帮助的。从这个视角看,幸福的孩子,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丰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能够沐浴在阳光之中,有温暖的力量陪伴着他们成长。不幸的孩子,恰恰在心理上缺乏关注和关爱,从而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经过这一事件,全社会都应该经过反思,并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开始着手改善行动。首先是家庭。家庭是给孩子赋予爱的地方,有了爱的孩子,在心理上相对不容易出现问题。家长对孩子的观察与沟通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如果一个孩子遇到了困难和压力,第一时间就知道去寻求家庭的帮助,这样的家庭对于孩子心理建设来讲,就是成功的。

其次是学校。很明显,在胡某宇事件中,学校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如果学校的工作细致一点,能够发现胡某宇同学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沟通交流,解决或至少是部分地解决他的问题,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这给我们所有的学校提了个醒,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心理建设、心理咨询、心理关爱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应该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很多时候,来自朋辈的帮助往往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是政府。政府要通过监督、宣传和投入,来推动青少年心理建设工作。比如说,推动学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专业的心理机构介入到校园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当中;推动相关的社工机构进入校园,参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工作。这些工作做得越细致,类似胡某宇事件的悲剧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