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地方本科院校纷纷“省会化”, 背后是3个现实, 趋势难以扭转

某教育专家在社交平台谈到“地级市本科院校纷纷到省会办学”这件事。他讲了两个案例:一个是河南某高校,原来注册地在开封市,现在把注册地变更到郑州市;另一个是安徽某地级市的一所师范大学,校本部在芜湖市,现在正在建设合肥校区,根据相关的规划,该师范大学合肥校区拟建设一个高等研究院和四个学院,学生规模8000余人。

这位专家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纷纷‘省会化’”不是好事,但我们今天不谈论是非,而是聊聊这个现象。其实,“地级市所属的本科院校到省会办学”不是近两年发生的事情,五六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就有学校这么做了。

九年前,坐落在金华市的浙江师范大学,在浙江省会杭州成立了萧山校区。时隔一年,浙师大在萧山校区成立了杭州高等研究院;十二年前,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长江大学,在武汉建成了武汉校区……

1)

地方本科院校纷纷“省会化”,背后是3个现实。

第一,在省会办学,更容易获得行政资源

高校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大量资源的支持,行政资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而言,同等次的高校,坐落在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的,发展得相对快一些、好一些,这主要就是因为它们获得行政资源的成本比较低。

而许多地级市(非省会)的本科院校,获得行政资源的成本很高,它们花两块钱,才能办成别人花一块钱办成的事情。这让他们的本就不宽裕的资金,变得更为匮乏。

第二,在省会办学,更容易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

省会城市不仅经济基础好,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都比其他地级市更为优质,这对优秀人才非常有吸引力。

那些在专业领域颇有造诣的顶级人士,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基本都会参考单位所在地,省会城市的单位更受欢迎。因为他们以后就在这里生活、娶妻生子;他们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养老、医疗,也要照顾到孩子的教育。所以,坐落在省会的高校,更容易招录到优秀人才,打造优势的师资队伍。

事实上,许多高校去省会办学,就是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提升学校的“品次”。比如长江大学武汉校区,就是长江大学高水平的研发基地、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对外宣传与交流基地和部分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第三,在省会办学,生源质量会更好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端人士愿意去省会生活,学生也愿意去省会学习。因为大学生要考虑以后的就业,他们也留在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所以大家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省会城市的大学,于是省会大学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好。

2)

从学校的发展角度看,到省会办学有一定的好处,但全国高等教育这个大盘子来看,地方本科院校“省会化”,就会导致优质高等资源的过度集中。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过分集中,肯定会带来一些弊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一所地级市的高校跑到省会城市办了校区,而且这个校区还是学校的“高水平研发基地”“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那后期引进的一流人才,肯定是用来补充省会校区了。与此同时,学校本部的名师、专家,也会想办法调到省会校区。

校本部人才流失严重,就会出现师资“空心化”,有能力的调走了,没能力的留下来,校本部教学水平就算不下降,也不可能提升了。

在“省会化”这件事情上,有些高校做得更绝。像前面提到的河南某高校,它先到省会城市设立校区,随后把注册地改到省会城市,再把省会城市的校区设立为主校区,彻底改变了学校的“地理位置”。

3)

既然地方本科院校“省会化”会带来一些弊端,那是不是就可以通过一纸行政命令来禁止这种做法呢?

当然不行。首先,在没有明确危害的前提下,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向高校发号施令,用行政力量干涉高等教育;其次,地方高校去省会办学这种方式,对学校的发展有好处,我们无法判定该做法总体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因此不能直接禁止。

不管怎么说,地方院校“省会化”的趋势都是难以逆转的。如今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向省会聚集,有点像曾经的乡村资源向城市聚集,也有点像今天的小城市资源向大城市聚集,往后小地方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今日话题:你对地方院校“省会化”这件事怎么看?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