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号两会圆满结束,在这次盛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977名代表提出了各种的建议,有些建议很精辟,有的建议却让百姓连连摇头。
今年的两会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建议,网友们都会给予评价,在两会热议的火热时刻,有一位委员上了热搜,她就是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
她再度上热搜,是因为她曾经讲过一些经典的言论,那就是她连续四年说了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建议。这一建议最初是在2011年的两会上提出来。
从2011年到2014年,她连续四年坚持提这个建议。正是因为她的一语惊人,她的坚持不懈,哪怕是十年之后,她的提议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王平建议:农村小孩不应该上大学,不然农村耕地就没人种了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农村的孩子,更是深深感受到知识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寒门出贵子”是所有农村家长的希望。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听到有人提出建议,说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相信第一次听到这种言论的大多数家长都会义愤填膺,我们为什么要辛苦培养孩子?还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读书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让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视,他们花费家庭1/4的经费投资孩子的教育,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够凭着知识改变命运。
特别是农村的父母,他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省吃俭用,辛勤劳作,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希望有一天孩子能够走出农村,过上轻松自由的生活。
而寒门要出贵子,自古以来,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读书,在当今社会,学而优的孩子会上大学,上了大学,才有可能拥有更好的前途。
在古时候,学而优则仕,在当今社会,虽然学习成绩好,不一定要去当官,可是如果成绩不好,要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就比较困难。
所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一听到有人提议不鼓励农村的孩子读大学的时候,一定非常气愤和反对。
确实,刚刚听到这种言论的时候不明,所以的我也是很气愤的。
因为我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父母目不识丁,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每天日出而息,日落而归,终年在田地里辛苦劳作,最终仅能养家糊口。
小的时候,看到父母那么辛苦,我便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改变父母的生活。
于是,从小时候我学习就比别人刻苦,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背书,晚上还会挑灯夜读,就这样,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很优秀,直到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谋得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这些年,回想起过往的一切,我非常感谢当年努力的自己,因此我觉得如果没有上大学,我的命运可能很难改写,现在的我可能跟当年班里初中毕业后就出来工作的同学一样,起早贪黑,做点小生意,辛苦劳累。
所以,我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学习,以后才能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一直以来,我支持农村的孩子要多读书,这样,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么,对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想法,为什么王平委员就不支持了?而且说不鼓励农村的孩子上大学,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原来深究一下,我们发现她说这言论是有原因的:
1、当年的大学机制有问题,读书完全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实践能力太差
王平代表说到这点并不假,她看到了教育的本质,我们的教育重考试轻实践,特别是在十年前,几乎是唯考试论,所有的学生上大学只是一味的读读读、考考考,论起实践经验几乎为零。
因此,学生大学毕业后空有学历,没有实践经验,没有操作能力,这些学生到了单位里,常常眼高手低,工作能力弱,于是,不少单位不愿意采用。
2、农民家庭有不少为了孩子读书而返贫,孩子压力大,大学毕业后就业很难,得不偿失
代表的这点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确实,一个农民家庭供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大学生一年的费用少则一两万元,多则四五万元,四年的大学读下来,可能要花十几二十万。
对一个年收入只有一两万元的家庭来说,这笔学费确实是一种负担,有一些农民举家借债供孩子读大学,孩子心理压力很大,在学校里容易自卑,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改变家人的命运,那么付出还有所得,如果毕业后没能找到好工作,家人可能会产生埋怨,这样孩子的压力太大。
3、不要诱导农村的孩子挤独木桥,先让孩子有实践经验,再去读书
王平代表的看法很现实,她觉得大批的农村孩子去挤大学这座独木桥,有些人是很盲目的,并不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一味盲从,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青春。
在她看来,人应该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而且各个行业都能干出成绩来,没有必要诱导孩子们去闯大学这座独木桥。
而且农村的孩子都进城了,把父母和孩子留在村里,他们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这也是一种家庭的悲剧。
王平代表说的是很现实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农村孩子考大学不容易,好不容易出了农村,他们的父母和孩子却没办法带在身边,因为外面的物价太高,房价不低,很难把他们都带到城里去,于是留下了不少问题。
4、把孩子留在农村,有助于延续传统
农村有农村的文化,农村也有不少的习俗,有一些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农村的孩子都到城里去了,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不再继承传统的文化,那么,文化就会断层。
所以在王代表看来,这些农村的孩子应该尽量留在农村,有关部门尽可能把农村打造成一个世外桃源,让老年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王代表的这个想法很美好,可是要把农村变成世外桃源,那不是简单的事,不是把孩子留下来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在这点上我不认同,孩子愿意留在农村,我们不要阻拦,然而,不让孩子走出去也不是一件好事。
5、城里的孩子要先实践再读书
王代表看到了城里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缺乏锻炼,她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应该让城里的孩子像当年知青下山一样,到农村里锻炼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学校读书,这样他们可以留下值得的回忆。
王代表的这个想法我不苟同,城市里的孩子缺乏实践经验,这点是存在,但是让他们到农村去实践一年,这种说法说不通,把孩子送到农村去锻炼一年,把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送过去?谁去照顾他们?
这些不知道王代表有没有想到,而且把他们送到农村去,就一定会变好吗?到底要去农村干什么?现在农村里已经很少有人种田了,他们去那里怎么锻炼呢?
王代表提出不鼓励孩子上大学,她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好像每一点都很有道理,可仔细推敲,就觉得有问题。
不可否定,她确实看到了一些实质的东西,比如现在的学生学习,为了考试,缺乏实践经验,比如孩子们体质较差,缺乏锻炼,比如上了大学之后,竞争压力大,找工作不容易。
这些问题都存在,可是她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竟然是让孩子不上大学?这药方恐怕就用错了,看看网怎么说:
如果真如她所说的这样,将来城乡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农村要改变现状会更加困难,没有高端人才,没有发展机会,农村如何改变?
她所说的问题属于教育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留守老人孩子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继承人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不容易解决,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让孩子不读书来解决。
对于她的言论,我是不支持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都要努力读书,在这个基础上,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教育中也要融入一些实践科目,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而且作为国家也应该尽量给农村贫困家庭更多的优惠和支持,让成绩优秀的孩子没有后顾之忧。我依然坚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作为新生代,一定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刻苦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对王代表的这个看法持什么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