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信,世界那么大,我却能刚好中招?”
正是这样的侥幸心理,让众多学子踏入了艾滋的深渊......
01、一次放纵,他同时等来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与艾滋病确诊报告单
小杰(化名)是高三应届生毕业生,成绩优异,得知高考成绩远超分数线后,父母也为他骄傲。
在高考以前,小杰一直奋战在题海中,这成绩出来他也着实舒了一口气,为了庆祝,更为了满足猎奇和刺激心理,他第一次踏进了“禁忌”场所——酒吧。
初入酒吧,小杰就遇到了一个很“懂”自己的陌生女子,酒精让他上头,绚丽灯光和嘈杂声音下,他眼里的女子也变得迷离,仿佛一切都顺其自然一般,那晚,小杰和那名女子发生了高危行为。
事后小杰虽然很后悔,但也不相信自己会“中招”。
然后没过多久,小杰在一次体检中查出HIV阳性,坐在咨询室的小杰双眼发红,怎么可能呢?上周才满心欢喜地收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明明九月份就能够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了啊!
02、“才十七岁,他之后可咋办啊”
小杰拿着检查报告恐慌不已,要怎么做才好呢?
原本打算先隐瞒起来,但是最近小杰一直魂不守舍,以至于还是被家里人发现,在母亲多次追问下,小杰才痛哭着和父母吐露自己的秘密。
父母听到这个消息仿若天塌了一般,当即就带小杰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他们实在不肯相信,小杰那么听话,怎么会去乱搞呢?
再一次确认小杰的确感染HIV后,父母仿佛瞬间老了十多岁,抱头痛哭:“小杰才17岁啊,美好年华才刚刚开始,以后可怎么办才好?”
一、艾滋是如何攻陷校园“象牙塔”的?
2019年,中国疾控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大学生群体感染HIV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过去几年,大学生HIV新确诊的年增长率约为30%到50%。
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发表了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为6个城市的大学生对HIV的了解和性行为情况。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性取向方面,有86.9%自报为异性恋,而同性恋和双性恋则为1.7%和5.7%,另外,有10%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过性经历,并有0.05%采访者在近期检测出HIV阳性。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不够,29%受访者不知道HIV无法治愈,33.2%不知道男男性行为是目前学生感染HIV的主要途径,34.9%不知道感染性病会提升HIV感染风险,仅仅只有64.7%的受访者听说过HIV暴露后预防措施,但绝大多数仍不清楚如何获得预防暴露的药物,并且57.9%不清楚可以HIV自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成为艾滋病感染高发群体呢?也许可能和这些原因有关:
青少年的性观念过于开放且随意
青少年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交友软件广泛应用,同时青少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高校性教育的普及较为滞后
二、青春,要懂“艾”
艾滋病其实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主要病原体为艾滋病病毒,该病毒侵犯和破坏CD4+T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免疫混乱,继而引发严重的机会性感染乃至肿瘤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艾滋病主要有三个传播途径,分别是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以及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就意味着体内病毒已经开始复制并逐渐损害各项器官组织,感染者主要会经历感染急性期,潜伏期和发病期。
在急性期的表现类似感冒,而潜伏期可持续7至10年,基本和正常人无异,但体液内已经携带了艾滋病病毒。而到了发病期会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并且也容易感染各类疾病,会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有较高的病死率。
如果发生了高危性行为,应当尽快进行HIV暴露后预防,即服用HIV阻断药,目的是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一般在暴露后2h内服用最佳,72h内服用阻断成功率都比较高。
另外,疾控中心与医院等机构都有艾滋病咨询以及检测的服务,在发生高危性行为后可以前往机构就诊,尽早检查并进行风险评估,早治疗。
三、艾滋病治愈者出现,艾滋病是要被攻克了吗?
《自然医学》杂志近日宣布,全球第3位艾滋病治愈者出现。
这是一名51岁男性,2008年感染艾滋病并于2010年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011年确诊白血病并在2013年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CCR5Δ32纯合突变基因的女性。
移植后五年内艾滋病的治疗不停,2018年经治疗团队全面评估后,患者才停止艾滋病的治疗。到现在他已经停药4年,未见HIV病毒反弹,最终被宣布艾滋病“已被治愈”。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裤的李太生主任表示,CCR5为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时的一个共受体,而这位治愈者此前接受纯合CCR5Δ32突变的干细胞供者的捐赠,从而将体内免疫细胞置换成无CCR5受体的细胞,也就出现了“治愈”的现象。
当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风险和代价远高于药物治疗,若不是艾滋病合并血液病,并不建议选择此方法治疗艾滋病。
很多人听到艾滋病就觉得害怕,但感染艾滋病毒并不等于确诊艾滋病,艾滋病也不是绝症,目前医疗技术下,艾滋病毒感染更像是可控且可防的慢性病,对于已经确诊的感染者,首要的是正视疾病,只要尽快接受规范的治疗,生活质量以及预期寿命几乎和正常人没有很大差别。
青春,自由而热烈,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一次危险行为,足以毁灭一生的幸福,后悔和眼泪也换不来“想当初”。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不要轻视它,爱是自由,更是责任,不要让健康止于爱的冒险。
参考资料:
[1]《信息量极大!官方中国大学生艾滋病调查》.生命科学前沿.2022-12-01
[2]《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这些知识再忙也得给孩子讲讲!》.中国教育报.2022-12-01
[3]《感染艾滋病病毒≠绝症!艾滋病,已经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健康时报.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