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专业的好坏,存在很多因素。比就业面和就业率,未来发展趋势,内卷程度等等。但我们评价专业的时候,其实有不少条件被忽视了。
同样学习一个方向,甚至在同一班级毕业;即使没有原生家庭托关系的状态下,由于规划不同,也会导致毕业生未来生活截然相反。
这次我们就来谈谈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体制内和体制外。有些高考生填志愿时,就已经规划好专门报考事业单位的专业。其实还有些看似不够典型,但有机会考编的方向。
体制内外差别很大的专业,除非考编,否则非常辛苦
旅游管理:它经常被文科生称为几个“天坑”之一。也许很多本科生觉得,既然这个行业门槛低,那么高等学历者更容易得到高薪和晋升。
太天真了,不太需要学历的行业,竞争才是最激烈的。技校生和40岁的大妈大叔都能来抢工作。但如果能竭尽全力考上编制,不但很稳定,工作模式也轻松很多。
体育相关专业:如果可以做国家级运动员,那么这条可以绕路。但对于广大普通毕业院校,水平一般的体育生,去学校做老师,和去私企做健身教练,差别太大。
除非骨子里就是能折腾的性格,有望靠自己创业,否则在高薪私企与中小学老师之间,显然后者更靠谱。当然,现在招老师大多只是合同工。但表现好也有机会考编制。
建筑设计:这是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专业,也是家长那代人眼里最为体面的工科专业之一。但现在房地产行业下行,工资跟以前没法比。
以前辛苦但高薪,现在既辛苦也难以拿到满意的待遇。最好提前研究考进事业单位。不然往往需要跟着工地走,面临不固定的办公环境。成家后也可能出差。
心理学:张雪峰老师曾说,有些专业就是给“富家子弟”准备的。普通同学纵使有名校的成绩,没有人脉、不能留在体制内的话,要么会非常苦、要么连工作都找不到。
心理学及其分支,大概就是典型。如果没有能力留在学校任教,想去当医生或者自己创业当咨询师,比想象中还难十倍。而编制考试里,招聘这个专业又比较少。
哲学:跟心理学有相似的道理,其实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大多便是不愁吃喝的王公贵族。换成现在也差不多。能当老师还轻松些,不然私企哪有人聘用你研究生命真谛呢?
体制内也不会有很多“闲职”,但提前规划总会有好处
时代越发展进步,绝对的铁饭碗就越少。或许也正是这个道理,如今还能拿到编制,显得比以往更加珍贵。
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竞争的处境早已跟七八十年代不同。那时大学毕业,即使没有人脉也能靠自己争取改变底层生活。
但如今考编也涉及信息差的,或者说这就是资源的差距。很多大学生考入体制内才发现,根本不是想象中那样轻松。哪都需要干活的,单枪匹马总是拧不过人家有家世的同龄人。
但这不代表要放弃,学会提前规划总是好的。特别是性格比较沉稳,说话有条理的学生,更加适合进入体制内。不图升官,但求稳定的生活,已经在改变原本的家庭环境了。
做个有心人,其他同学可能大四毕业才懂得基本常识;你却从很早就开始了解编制考试的时间、出题模式,自然有更大概率上岸。
没有绝对的“坏专业”,只有是否合适的标准
除了“市场营销、公共管理”等确实已经烂大街的专业,其实大部分依然处在相对热门的专业里,很少有绝对不可报考的。
但无论你报什么,总会听到劝退的声音。笔者认为,大家也没有必要如此焦虑。比如英语被很多毕业生称之为天坑。
因为这年头大学生都会英语,你又没有做到翻译官的程度,上哪找好工作呢?可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积累其他知识的过程。这个道路上也许有新的思路和人生的可能。
相反,人云亦云、轻易因所谓“就业率”而挑选一个别人眼里美满,实际自己有所排斥的专业,才是最大的“坑”。
最主要的是,学生清楚自己的长项和短板。一个人文科好,非要她学理科,最后真的能因为理科就业面广而找到好工作吗?多半事与愿违。
【话题】你觉得还有什么专业,体制内外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