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哈佛大学因“传承录取”被调查的背后, 是美国固化的分层化高等教育

7月底,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开始调查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是否存在种族歧视,偏袒与捐赠人、校友有关系的申请人。三家民权组织认为,哈佛大学本科学院对“传承录取”申请者的偏好给予白人学生压倒性优势,而且几乎所有美国高校都是如此。美国高等教育的特权由来已久,并非现代产物。

1642年,哈佛大学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典礼上一共9位毕业生,均为白人、男性、基督教徒。毕业典礼上,哈佛毕业生上场顺序与年级无关,与名字首字母顺序无关。之后的121年,哈佛都一贯按照“家庭社会地位”为学生排序。

哈佛大学校园 图源/Getty Image

美国高等学校一开始便是特权机构,专为某类学生建造,其他人一概“不得入内”。一代又一代的斗争,为学生们拓宽了获得高等教育的途径。但哪怕进入21世纪,“特权”仍旧是美国高等教育难以忽视的特点。

大学和穷孩子

中世纪,欧洲大学主要招收富家子弟,旨在培训法律、医学、教会等精英人才。而农民和修鞋匠的子女,多是向父母学习一门手艺,大学课程对他们没太大用途。这样一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学几乎就只招收富裕人家的孩子。

20世纪之前,大学的学费并不昂贵。但是如果孩子去上学,家里就缺少劳动力,缺少收入来源。因此,只有富人才会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牛顿曾想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然而他的继父只是一介农民,无力承受学费。牛顿只得去做富裕学生的仆人,以赚取报酬。类似牛顿这类平民出身的学生,哪怕进入了一等学校,也只得被迫过着二等生活。

20世纪初,多数大学开始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平民入学。但是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哪些学生有资格获得援助呢?

14世纪大学授课 图源/BestColleges 网站

1933年,罗素·夏普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大学和穷孩子》。在文章中,罗素对耶鲁大学宣布的政策表示担忧。耶鲁大学此前宣布,能够得到经济援助的学生数量,取决于大学的经济援助能力。罗素担心,这一政策无法涵盖全部贫困学生,部分学生将被大学拒之门外。

罗素对此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呢?他认为,大学应该减少招生,资助成绩好的贫困学生。然而,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高等教育将会变得更加排外。

在罗素那个年代,勤工俭学刚出现没多久,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选择勤工俭学。罗素曾提出一个观点,至今仍被广泛讨论。他认为,读书时工作会“剥夺大学的部分价值”,甚至“给人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然而,罗素得出这一观点的前提是:大学中的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

19世纪的反击

高校倾向招收白人的传统延续了数百年。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反抗。毋庸置疑,高校对他们的“反抗”展开了反击。

19世纪60年代,索菲亚·杰克斯-布莱克申请哈佛大学时,哈佛拒绝了她的申请,原因是“哈佛没有学院能为女性提供教育”。后来,杰克斯-布莱克成功入学爱丁堡大学。加上她,爱丁堡大学一共有7名女学生,她们支付着比男同学更高的学费。此外,爱丁堡不允许女性上教授的课,她们只得在教职工的帮助下自己安排课程。

索菲亚·杰克斯-布莱克图像 图源/BestColleges 网站

1870年,这7位女学生在参加解剖学考试时,被数百名男同学围住。男同学逼她们离开学校,甚至要求他们在考场中剃羊毛。据称,监考老师当时说,“绵羊可以留下,因为它明显比她们聪明。”

最终,爱丁堡大学拒绝为7名女学生颁发学位证书。

除了歧视女性,高等教育体系同样歧视有色人种。1850年,哈佛大学录取了3名黑人学生,白人学生对此群情激愤。哈佛大学迫于压力,最终收回了3名黑人学生的录取通知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州曾立法禁止黑人接受教育。由于受到教育系统排斥,非裔美国人建立起了自己的黑人学校。

揭露“精英领导”

尽管到了21世纪,大学变得更加多元,但是仍有很多学校利用“精英领导”,固守高等教育“排外性”。

1903年至1933年间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洛厄尔建议实行“配额制度”。具体来说,洛厄尔不希望录取犹太学生,因为他认为犹太学生会导致信基督教的学生减少。洛厄尔还建议禁止黑人学生进入哈佛大学的宿舍和餐厅。

劳伦斯·洛厄尔图像 图源/BestColleges 网站

最终,哈佛大学并未公开采用“配额制度”,但是改变了申请流程,不再简单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而是优先考虑家庭背景等因素。哈佛大学声称,这将会使哈佛大学变得更加包容。而实际上,这种招生制度有意偏向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21世纪的特权

2020年,美国高校积极促进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但许多政策仍然偏向特权学生。例如,大约40%的机构经济援助流向了没有经济需求的学生。在一些顶尖大学,学生中家庭财富排名前1%的学生多于排名后60%的学生。

最难申请的大学仍主要招收白人学生。学费上涨,使得富裕学生享有更大特权。美国大学招生仍在为特权学生“开后门”。依靠备考辅导、传统招生和体育招生,那些本就拥有特权的学生,录取概率会大大增加。大学倾向于录取运动员,这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精英院校的白人男性。

哈佛学院 图源/Getty Image

哈佛大学被调查,是因为固守特权性的“传承录取”。校友的子女、白人的入学机会更大,多数大学更重视“传承性”精英。美国阶级固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从几百年来对于精英阶层的偏好便可窥见一斑。似乎高等教育存在的初衷并非“让人人平等接受教育”,而是为精英培养下一代精英。

“传承录取”固然是明面上的不公平,美国政府对哈佛大学展开调查,或许是想杀鸡儆猴,为美国高等教育敲响警钟,告诉他们不应再“录人唯亲”。又或许美国政府只是想要平民愤,为平民百姓提供一些安慰。政府目的究竟为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美国社会日益固化,想要靠取缔“传承录取”解决阶级固化问题,或许并不太可能。

美国的精英阶级,固然能凭借“校友”名头为其子女提供“名校入场券”。但是在背后,他们提供的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精英教育。美国普通人鼓吹“快乐教育”时,精英家的孩子靠着父母的人脉以及财力参加课外活动,接受辅导。哪怕不在简历上呈现自己的家庭背景、种族宗教、肤色人种,单凭优异的成绩以及丰富的竞赛经历,他们也能获得顶尖大学的青睐。

九派新闻实习记者 赵梓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