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中听 | 大学学费不能说涨就涨, 要涨得明明白白

评论员 李长需

2023年秋季开季,全国多所高校学费掀起新一轮涨价热潮。

经济观察报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包括上海、四川、吉林等地陆续调整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标准,上涨幅度在10%~54%不等。调整后,全国多所公办高校学费跃升至每学年4000~8000元。其中,华东理工大学部分专业上涨达54%。

预算减少叠加多年未动的学费价格,与高校支出日益上涨的矛盾,被指是这次涨价的主因。这与10年前的那波涨价理由相似,只不过,10年前的那波涨价,还有教育部关于高校学费5年“限涨令”到期后的报复性上涨成分。

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与学生学费,在财政拨款不增加,甚至有所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学费标准是应对办学支出增加的现实办法。

但高校学费涨价,关乎教育公平正义,更关乎普通学子向上流动的机会。所以,高校上涨学费要涨得明明白白,需要高校核算清楚生均培养成本,高校也应该公布学校的账本,一方面可以让公众清晰学校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另一方面可以让调整学费标准有充足的理由。

按照《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大学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2015年6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又强调了这条“红线”。

可以看出,确定大学学费的标准,关键在于核算高等教育生均培养成本。目前不少高校也公布了自己的生均培养成本,但多是些笼统的收支、成本数字,很难让人看明白。哪些支出应该进入了培养成本,哪些支出不该进入生均培养成本,不得而知。

此外,高校在公布生均培养成本的同时,也应该公布学校的学费支出账本。依据相关法规,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高校学费。但一些高校的开支,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比如行政机构庞杂开支巨大,乐于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办学经费不必要的浪费,学费支出监督机制缺失等,致使学费成了一笔“糊涂账”,极易造成腐败、铺张浪费等现象。

有些地方曾表示,上调学费后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偿还学校历史债务,高校需公开使用明细账目,同时压缩三公经费,确保学费增加收入用于学生培养上。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不能单纯依靠涨学费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事实上,一些高校的欠债多是由政府投入不足而导致的。所以,高校也应该晒晒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避免落下学费上涨为财政欠账埋单的嫌疑。

学费上涨,事关千万学子,让学生家长看到涨得合情合理,涨得有理有据,是高校需要谨慎考虑的一个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