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如何成为一名“学霸”。

这几年老夫聊发少年狂,考试无数。各种考试考了一遍。

事业编。

研究生。

公务员。

法考。

除了高考没考好,现在社会上热门的其他考试倒还都考得不错,教资捎带手也考了一下,主要为了去景区免费,居然也跌跌撞撞过了,算是比较有发言权。

今天就厚着脸皮聊聊这个话题。

这几年的考试生涯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哪来的这么大/多 的 动力/时间”。

先聊动力,再聊时间。

起初的动力很简单,无非是二逼青年,人近中年,要钱没钱,要闲没闲,专业坑逼,学历错配。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概念,叫“中年废物躺尸开关”,说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死了”。

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学习新东西,依赖存量知识工作和生活,慢慢就像炉子里的火焰一样,直至熄灭变成灰。

当时猛的一看不由惊呼,“卧槽,这好像我啊。”

仔细看了一下惊呼二连,“卧槽,这不就是我!”

热力学里面有个概念叫“熵增”,强调系统有一种自毁趋势,如果不从外部持续输出能量,那么系统内部便会由自发有序转向混乱无序,直至崩溃。

就像火,不持续添加燃料,很快就熄灭了。

人也一样。想通了这个道理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未来没选择,业余时间几乎被不费脑子的事情占据,刷剧、刷手机、打游戏。

而且真正静下心来观照自己的内心后,我发现了一种如背景音乐般从始至终存在的焦虑感,一种中青年都会有的焦虑感:对现状不满,对未来不明,对改变无措。

后来有段时间我看了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很快这种背景音乐被放大,大到我不得不用行动来对抗它。我开始害怕十年后再看自己还是这个样子。

每当我想停下来的时候,我就再重新审视一遍自己,并且问自己——你能接受十年后自己还是现在这个样子么?

你看,行动起来其实没那么难,只需要你保持一点恐惧感。

再来聊时间。

我有一段时间给自己做了一张时间表。时间横跨早上六点三十五分到晚上十一点二十分,内容包括工作、学习、陪孩子、阅读、写作、健身、正念等等。

满满当当。但是很快,我的心情便从刚开始制表完成的喜悦变成忧虑。我开始担心,这副人近中年的身体能否依靠一天不到七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支撑起如此多的计划。

为此我内耗了很长时间,对着计划表陷入了完成焦虑。

后来我下了一个APP,用来统计我每天的时间都去了哪,晚上回到家打开APP翻了一下,惊讶的发现我那一天里有七个小时用在了手机上。

反思了一下,除去正常的工作交流,剩下的都是在烦躁的百无聊赖中顺手就打开了各种软件,一刷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随即我把手机上的贴吧、B站、淘宝和一切我觉得暂时不能从中得到有价值信息的软件全都从手机上删掉了,换了一个强制锁机软件,现在那个软件还在我手机里。

并且,尽量不让手机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很快,我发现时间并没有像我之前想象的那么紧张。我在完成了学习计划的同时,减掉了20斤,拥有了两块并不巨大的胸肌,虽然腹肌不明显,但不再是个臃肿的油腻男人了。

现代人节约时间有个很好的办法,把手机扔掉就行了,而且没准很快就发现,并没那么多人联系你,那种离开了手机的恐慌感,不过是一种假象。

回到考试这件事上。

高考我不太有发言权,不过之前有个985毕业的大厂高管说过一句话,“一个高中生只要把课本上的练习题吃透,就足够考上本科。”

结合我这几年的社考经验跟大家聊聊这个事。

我上初中的时候,成绩还是棒棒哒,但总是挤不进最顶尖的那几个人之列。

后来学校有一次开表彰会,邀请全校第一名上去传授经验,我就端着个本子在下面记。

这哥们一共就说了三句话,“课前要预习,课中要听讲,课后要复习。”

我听完把本子都摔了,骂这孙子真鸡贼,这大路边上的方法谁不知道,丫肯定是有秘密绝招不肯说。后来表彰会参加的多了,发现上台的人不管说得多少,核心内容都是这些东西。

但道理这玩意跟麻将似的,不亲自下场打根本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所以被我选择性忽略了。

走出大学校门后,所有考试都没人带着学,也就渐渐养成了学习的主动性,慢慢发现这三条方法简直是学习的大杀器。

以前上着课老走神,一直以为是自己注意力不行,习惯预习之后才发现走神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自己听不懂。

即使是听网课,我基本也得在听课前把讲义摸过来自己捋一遍。

至于复习,是因为听和做完全两码事。

别说学习这么枯燥的事,就算是游戏攻略让你看一遍,也很难马上就能学会。

我上大学的时候玩CF。

最早的时候玩狙的都练甩枪,我甩了两个星期都是一甩就甩飞了,后来慢慢地就能甩到自己想要的位置上。

这种熟能生巧本质上是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大量练习,产生了达成连接的突触。

但中国人有个很大的问题,不肯承认自己平庸。

前段时间有人总结,说人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意识到孩子是普通人。

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天纵奇才,势必会浪费掉一个重要的上升手段,肯下苦工夫。再聊聊精进的问题。

社会类考试最残酷的地方是大多数都是选拔类考试。不像是四级,过线就行。

所以这种考试有点像拉力赛,间隔发车,看不见对手,只能尽可能地跑快点。

压力爆棚。

但社考里包括行测、管综、法客这些东西,往往是裸考能考60 ,学学能考65,再加把劲能上70。

但上了70之后再想往上窜窜,难度指数级上涨。

学和不学有时候就差那么几分,让人很崩溃。

法客其实还好那么点,毕竟朴素正义感很多时候不准。

但行测和管综就很磨人。

每到这个时候大家就喜欢聊天赋,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说得再直白点,有天赋的人大概率不跟咱们在一个赛道上。

“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

我之前学行测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在六十七八分晃悠。后来发了狠,把市面上能找到的近五年的真题全部刷了一遍,有一个词叫著作等身,那段时间我几乎做到刷题等身,终于突破了瓶颈。

我最早做自媒体认识一个哥们。他很少出爆款,都是几千阅读的样子,在19年自媒体还没红海成这个样子的时候,这个数据不算多好。

但他一直默默这么码。

后来有一天他给我看了一眼他的后台截图,流水远超我的想象,多数是他之前文章贡献的。

这个玩意在文学上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物理学上叫量变产生质变,在经济学上叫复利曲线。

万事一理,很多时候我们看现在做的事情意义都不大,但五年之后再回头看意义就很大。

如果你现在对一件事情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不如就把积累一定的量当做目标。

其实前面说了那么多,大多说的都是逻辑,甚至都没到底层逻辑的层面。

这几年看了点书,理工男的属性慢慢回归,写文章总想从认知和科学层面把一件事拆解清楚。

但写了这么久的网文,我也能大致掂量清楚这事的难度。

实体书的年代,作者习惯把要表达的东西包装成个洋葱,你得一层层去剥,有时候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下来了。

但读屏时代不行,你得变成一颗颜色艳丽的桃子还得自己把毛褪干净,尽量减少吃起来的困难程度。

所以干脆把一些个人成长的方法论放在最后,大家自己去尝试。

万一一不小心坚持下来,自然能感受到其中的好处。

健身阅读、正念、肯下苦功夫。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还算有用,就请点个关注或者转发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